村干部变主播,农货“上链接”
发稿时间:2025-02-19 10:10:00 来源: 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李练正在直播。受访者供图
在江苏,直播助农成为一些年轻村干部的工作日常。村支书变主播,农货“上链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实现双增收。
记者日前来到稻米、渔业、蔬果等传统农产品资源丰富的泗洪县,探寻村干部带领村民拥抱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的故事。
从“王书记”变成乡村“1号主播”
“家人们,我们又见面了!”2月15日下午3点,抖音上的“活力全民”账号开播。80后主播王群向直播间里的网友介绍:“我是来自泗洪县瑶沟乡的一名基层社区书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介绍给大家。”这个“助农共享直播间”内,镜头前摆满碧根果、萝卜干、麻油、梨膏、红薯粉丝等农产品,还有颜色各异的多肉植物生石花。
带货伊始,个头硕大的碧根果引起网友们的关注,他们纷纷在公屏上表达对碧根果的兴趣。王群拿起一个掌心大小的碧根果,“啪”一声徒手捏开,向网友们展示里面饱满的果肉。“导播,上链接!”小黄车出现的瞬间,便有网友下单。
王群是泗洪县瑶沟乡全民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导播也是该社区的一名村干部。直播间的碧根果产自村里的一个碧根果园。王群说,她到全民社区时走访碧根果园,发现这里的果子比市场上常见的个头大,皮薄肉多,品质非常好。但是果园利润十分微薄,原因在哪里?王群发现,鲜果卖给批发商,一斤只能卖十几元,而熟果价格是生果的2—3倍,“利润被中间商拿走了”。王群鼓励果园负责人注册品牌、研发专有包装。“碧根果的加工工艺并不复杂,想增加收益还是要卖熟果。”
现在,7两一盒的熟果售价30多元,利润大幅增加。去年一年,在“活力全民”5位主播的大力推广下,直播间帮果园卖了20多万元碧根果。直播间的销售利润全部归村集体,村里的“钱袋子”也充实了许多。
在卖货间隙,王群向网友解释该直播间的性质:“我们是公益性质的共享直播间,欢迎想要学习直播的宝妈们加入我们,我们会对大家进行培训。”
今年3月,“活力全民”直播间开播满两年。直播时间往往在工作日晚上或双休日,最初只有王群一个人负责,“播了3个月,嗓子都哑了”。现在全民社区的5个村干部轮番上阵,还不断培训村民做主播。这个小小直播间完成“原始进化”,实现销售额累计30多万元。直播也在无形中拉近村干部与村民的距离,王群从“王书记”变成村民口中的“1号主播”。
从田头走上央视
相比初出茅庐的“活力全民”直播间,泗洪县石集乡毛山社区的“支书李大恋”直播间已经火出圈。粉丝共有6万人,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毛山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练也成了“网红书记”,还登上过央视的舞台。
记者见到李练时,是在一个大冷天。她身着薄冲锋衣,一谈起直播,两眼亮晶晶、脸颊红扑扑,瘦瘦的身体里似乎燃着一团火。而在直播间里,她是截然不同的形象:身着鲜艳花衣裳,在田间地头边走边播,镜头里是扑面而来的田野气息。
2022年春天,当地黄桃滞销,李练为了帮村民卖桃注册“支书李大恋”抖音账号,4名村干部团队开始试水直播卖货。以“支书”的头衔作为账号名,希望通过这个身份赢得网友的信任,从而为果农带来销量。
但是,“村支书”的身份并非万能的“通关密码”,李练团队很快便遭遇瓶颈。“粉丝量很难再涨,有时直播间里只有二三十个人,都没心情介绍产品。”
为寻求突破,她尝试走入田间地头直播。“转换场地后,粉丝噌噌涨,我们发现大家更喜欢看劳动场景。”她找到农村主播的流量密码。于是,果园、菜园、稻田,全都成了李练的直播间。2023年直播水稻插秧时,账号流量达到高峰,“只要开播,在线人数就不低于3000人。”
李练和团队复盘经验认为,“农民育秧苗的场面十分吸引人,网友们亲眼目睹水稻栽种过程,知道我们卖的大米、小米、高粱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增加了对货源的信赖,更愿意下单。”
李练团队还尝试与外地优秀“三农”主播合作。在参加全省首届电商直播技能大赛时,她与连云港一名村支书互动,对方帮她卖黄桃,她帮对方卖花果山风鹅。团队有了新收获,“粉丝画像慢慢丰富起来,我们有了更多外地粉丝的关注,也能更好地将本地农产品推广出去。”
2023年3月18日,“支书李大恋”迎来破圈时刻。她拖着装满家乡特产的行李箱,参加了一场全国公益助农活动。活动中,她与头部主播一起开播。“支书李大恋”就此“出圈”,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网红支书”。
2024年12月,在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年度分享会上,李练作为全国11个优秀支部书记之一上台。回到村里,村民们亲热地招呼她:“大恋子又上央视啦?”一声“大恋子”,让李练觉得,自己真正走进了百姓心中。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王群和李练均向记者坦言,卖货或者成为网红都不是开直播的最终目的。卖货虽然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但更重要的是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她们投入直播电商热潮,为村民打造出数字经济下的“新农人样本”。
在积累一定经验后,两个团队均转向培训村民做直播电商的新发展路径。
石集乡直播展销基地里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培训教室,教室中央放置着一张长桌,可容纳10名学员。帮助农户开展直播卖货,组织宝妈们直播培训,为职校学生培训技能,李练的“直播帮帮团”已在这里培训600余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20余人。
李练发现,村民里那些热衷分享生活、熟悉直播模式的宝妈们是最适合直播带货创业的群体。团队培训的75名宝妈学员组成“共富宝妈团”,也成为石集乡的“最佳文旅宣传团”。2024年4月,“共富宝妈团”通过短视频实探体验的方式,为石集乡卖出几千万元的景区门票。
王群认为,村支书的直播间里不能只卖货。“活力全民”的5位主播经常在直播间里表演才艺,向网友们展示活力多彩的农民新风貌。他们还在直播间里进行安全教育宣传、为企业招工、为村民找工作……另外,他们还在培养“村民主播”,帮助“主播”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支书的日常工作很繁忙,坚持全年高频直播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如何把握好工作和直播之间的平衡?
李练坦言,自己曾断播过大半年,之后又从零开始。“最初每天播,后来每周4次,去年直接做专场,现在带着别人播,几个直播间同时开播,一点点改变一点点进步。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机会,一定要抓住。互联网给我们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的网友知道了这里,村民种植有了底气,年轻人看见了希望。这都是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
宿迁市电商氛围浓厚。数据显示,该市每9人中就有1人从事电商相关工作。1月22日,在宿迁市第九届“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记者看到更多的“李练”们。把泗洪大闸蟹销往全国各地的“苏北胖哥”孙泽栋,打造助农项目特色IP的“古泊河大师姐”朱月丽,4年吃遍1000家泗阳美食的“新村干”王宇,用短视频展示党员先锋形象的“支书刘铁嘴”刘玉明,创办村级直播示范基地的“稻香小金书记”金星……他们如同一颗颗星辰,在推动电商直播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广袤田野中闪烁。
记者 刘霞
点·评
振兴乡村,探索不止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网红支书”是从城市回到家乡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热爱创新、工作方式不拘一格,乡村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沃土。
村支书走进直播间,不是一场简单的角色转换,是从“管理者”到“服务者+创业者”的角色重构,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他们直播带货的初衷往往是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让溢价回归农民,却在无意中为广大网友打造了一个“云端直连”农产品供应链。
他们的直播间还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让农产品走出乡村,也让城里人“看见”乡村。新时代的村支书们用这种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相信,直播不会是他们的终点,而仅仅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一场探索。他们未来还将为自己配备更多“新农具”,为乡村增添更多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