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从“年味限定”到四季常青
发稿时间:2025-02-20 10:21: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从内蒙古辽阔草原的那达慕风情,到湖北秭归深厚的楚文化底蕴,从贵州热火朝天的“村超”现场,至广袤西北的青海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春节期间,2025年《我的“村晚”我的年》接力直播活动,将各地丰富多彩的乡土风情巧妙串联,30场充满乡土气息与文化韵味的“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轮番上演,网络参与人次超1亿。
自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四季村晚”活动以来,“村晚”已经从春节拓展为常态化文化活动,以春、夏、秋、冬为时序轴,在全国各地乡村铺展开一幅动态长卷。从1981年浙江月山村的“月山春晚”发轫,到今年全国452个“四季村晚”活动示范点星罗棋布,各地因地制宜,将舞台搭建在田间地头,让农民成为晚会主角。
“村晚”是乡村田野间的绚烂繁花,以缤纷色彩点缀农人生活;“村晚”是农家院落中的悠扬牧歌,用动人旋律诉说温情故事;“村晚”是乡土大地上的活力音符,奏响热闹欢腾的喜乐之章。“说”身边乡事,“唱”熟悉乡音,“舞”美丽乡景,一场场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如同一串串散落乡野的明珠,展示着各地乡村丰富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出极具乡土气息的文化盛宴。
演身边人,话乡土情
“太阳出来啰!”一声浑厚嘹亮的嗓音,仿若冬日里的一声号角,掀开了群山环绕的舞台上一场场精彩演出的序幕。
2024年12月,在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龙华村举行的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冬季主场活动的舞台上,金色布料如同翻滚的麦浪,演员们怀抱背篓在其间翩然起舞,笑容质朴而明媚。“我们想将丰收的喜悦和美好传递给大家。”来自丙谷镇的表演者赵雯向记者展示着道具背篓上红艳艳的“丰”字。
在“家门口”的舞台上,不论是种田的农人、搞养殖的技术员,还是返乡的游子都登台亮相,化身闪耀“民”星。来自草场镇沙坝村的王辛欣正与舞伴们紧锣密鼓地排练着,他们要在舞台上为大家带来舞蹈节目《幸福傈僳》。“我们一共16个人,有的是乡村学校老师,有的在家务农,也有还在岗的职工。我们都希望在这个‘家门口’的舞台上,用舞蹈和大家说说心里话,也展现我们傈僳儿女的热情好客。”王辛欣说。
几曲山歌、几句乡音、几段舞蹈……这些由村民们自排自演的“草根节目”饱含真情实感,演身边人、话身边事、唱新生活,俚语方言一腔一调独具乡风乡味,成为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2024年7月,在黑龙江佳木斯市,“四季村晚”夏季主场活动在万亩稻田公园精彩演绎。“这些节目充分展示了当地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也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游客小芸的镜头里,地方特色艺术秀《红绸秧歌》《赫哲鼓韵》《阿里郎》等节目相继登场,表演者们扭起秧歌、吹起唢呐,尽情展现着东北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
“四季村晚”就像盛大的“百姓大舞台”,是一场以乡村为中心、坚持农民唱主角的文化娱乐活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被具象化为一场场积极向上、有仪式感的节目,浸润、感染和引领着乡亲们,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正能量。
多彩文化,百花齐放
“传统的动作有‘斑鸠吃水’‘苍蝇搓脚’‘乌鸦跳井’等等。”走下舞台,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兴荣对羊皮鼓舞的动作如数家珍,对于这位“踩着鼓点长大”的传承人来说,羊皮鼓舞“是祭祀、求雨,更是欢乐、丰收”。抚摸着身上穿着的羊皮上衣,他满怀期待地说:“希望能借此机会弘扬和传承我们的羊皮鼓舞文化。”
当《嘎乾阿咪》的彝族酒歌遇见《米易酒歌》的汉族小调,当傈僳族的竹筒酒碰上苗家的牛角杯,米易“村晚”的酒歌联唱,酿出了醇厚的文化美酒。来自5个不同村落和文艺团队的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唱着欢歌跳起舞来,衣袂翻飞间,绘就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猎鼓声声,弦歌不辍。2024年9月,在陕西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的澽水河畔,一场充满文化味儿的“村晚”精彩上演。黄龙猎鼓队头戴兽首面具,脚踏着铿锵有力的舞步,腰间大鼓迸发出激昂节奏;陕北说书艺人怀抱三弦,腿绑甩板,在甩板脆响中讲述民间故事与生活百态;身着布衣的华阴老腔艺人一声嘶吼,声音犹如黄钟大吕,穿透云霄,月琴、板胡、梆子等传统乐器应和如浪……
“山歌好比孤江水,越唱心里歌越多,各位同胞仔细听,我放开嗓子来唱山歌,哟喂……”2024年4月,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龙冈畲族乡“村晚”展演现场,今年73岁的黄世瑜一曲自编自唱的畲族山歌,引得观众连连叫好。作为江西畲族山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将对乡村的挚爱写进歌词里,把对家乡的自豪唱在歌声中。
从巴山蜀水的羊皮鼓韵到关中平原的老腔豪迈,当古老的祭祀鼓乐化作田间地头的欢乐节拍,“村晚”已成为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平台。各地村民的节目将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与时代主题深度融合,在“村晚”舞台上百花齐放,大放异彩。
四季为轴,常办常新
如今,“村晚”逐渐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年一度向贯穿全年转变,从农民自发为主的娱乐活动向有组织的乡村文化活动转变,从简单形式的晚会向“村晚+”“我要办村晚”“云上村晚”等多元形式转变,真正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
春回大地,重庆龙河镇保合村热闹非凡,村民们玩起了巴渝传统游戏“竹马竞速”,欢声笑语不断。夏日炎炎,黑龙江万亩稻田公园里,红绸在田野间舞动,处处洋溢着生机。金秋时节,安徽黄山的传统村落西溪南村里一曲唢呐《百鸟朝凤》用激昂的旋律奏响乡村万物蓬勃生长的生态之美。寒冬腊月,吉林乐山镇乐山“村晚”大集上,热气腾腾的粘火勺,物美价廉的小笨鸡、大鹅和乐山特色草编、关东窑烧制等手工艺品等一同陈列,吸引往来游客驻足观赏、品尝购买。
“村晚”的常态化,不仅是文化活动频次的提升,更是机制创新与品牌沉淀的成果。各地“村晚”巧妙地将“文艺展演+乡村农产品大集+乡村文化旅游”融合为一体,让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共创共享热闹非凡的“文化大餐”。
“头道菜,鸿运当头永相随!”报菜名的声音抑扬顿挫,在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回荡。1月,这里举办的2025年春节“村晚”以“好潮、好嗨、好玩、好吃”为主题,村民和游客共赏“湘”味晚会、逛洞庭古庙会、参与年夜饭活动,让传统年俗焕发现代活力。“村晚”导演周固坚说:“‘村晚’会一直留在村里,逐渐成长为文旅IP,让全国游客看见传统而时尚的新张谷英村。”
线下热闹,云端火爆。日前,在安徽、福建、湖南等地乡村上演的3场由才艺主播发起的“村晚”,则让瞻淇鱼灯、闽南提线木偶、苗族歌舞等传统文化登上直播间,吸引了超572.7万名网友线上参与。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村晚”突破了地域和节令的限制,从区域的“小欢喜”发展成遍及全国的“大联欢”。
以文化为笔,以乡土为纸,“四季村晚”描绘着一幅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兴的四季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文化动能。(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见习记者 蒋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