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端牢中国饭碗制造“萍乡芯片”
发稿时间:2025-02-23 08:33:00 来源: 农民日报
“这批‘上天’的种子‘落地’播种后,长势好得很呢!现在快抽穗了,3月中下旬就可收种。”前不久,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坝头科研基地,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乐南繁公司”)技术员李忠焕正在田间悉心呵护这些“宠儿”。
3个月前,李忠焕将8000多粒“太空种子”播撒在5平方米的秧床上。这批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经历“上天”遨游的“太空种子”,在李忠焕手中开启了新的“落地”旅程。
李忠焕来自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排上村,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他从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成长为一名资深的南繁制种技术员。去年冬天,李忠焕和萍乡几百名制种技术员忙碌在南繁制种一线;今年早春,萍乡6000多名农民再次启程奔赴海南南繁基地。在萍乡南繁制种50周年之际,科研人员、农技员、农民一道努力,着力提升制种的科技含量,依靠南繁制种种出萍乡种业“芯未来”。
水稻制种看南繁,南繁制种数萍乡。这6000多名来自萍乡的农民,已成为全国南繁制种的主力军,制种技术声名远播,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国外种业从业人员多次到萍乡南繁制种基地学习。目前,萍乡人在海南南繁年平均制种面积达20万亩,占全国南繁制种总面积90%以上,萍乡南繁制种产业强力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从“难繁”到“南繁”
1975年,萍乡市成立了杂交水稻示范推广办公室,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杂交水稻南繁制种队,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被任命为副总指挥,负责南繁制种技术指导。
“床上没被子,床下没鞋子,床头没箱子。”当地流传的顺口溜足以说明当时生活的艰苦。颜龙安把当时的生活称作“三子”:吃的是豆子饭、走的是沙子路、睡的是棍子床。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颜龙安带领团队做出了亮眼的业绩。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1983年,萍乡市南繁制种亩产最高已突破150公斤,并逐步上升到300公斤以上,连创全国南繁育种新高。到20世纪90年代,萍乡籍的南繁人数增至5000人。
20世纪90年代末,萍乡南繁制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为圆南繁制种梦,颜龙安的邻居刘皇勇放弃茶产业,毅然决然到海南发展南繁制种产业。到海南制种,光有良种、良田不行,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刘皇勇深谙制种技术的重要性。
杂交水稻的关键技术是要控制亲本花期,如果授粉期父本和母本花期不相遇,有可能颗粒无收。为解决该问题,刘皇勇虚心向颜龙安等水稻制种专家请教,学会如何通过肥料、用水等技术进行人工干预。终不负苦心人,刘皇勇很快成为农民制种行家。
“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刘皇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等新技术,将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应用新机具、新品种、新技术,刘皇勇带领公司团队将制种面积从当时的300余亩扩大至1万余亩。
“我们刚到海南制种时,是‘两缺’:缺技术、缺订单;但现在是‘两愁’:愁来订单、愁没土地。”刘皇勇说,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每年制种面积就这么大,制种产量也基本固定,为了保证制种质量,去年冬春他婉拒了七八家种子企业的订单。
从“代加工”到“萍乡造”
萍乡年产水稻种子高峰期占全国供种量近20%,但制种大户绝大部分是为外地种业企业代加工、代制种。这在萍乡市南繁服务中心主任万五星看来是喜中带忧,喜的是萍乡为全国水稻制种供种作出了大贡献,忧的是萍乡现代种业难以实现爬坡上行、弯道超车。
“不能让我们的制种农户只赚劳力钱,而应赚技术钱;不能单一地代加工、代制种,而应造‘芯片’。”万五星说。萍乡市委、市政府以“南繁先锋、种业大市”为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种业公司为龙头、制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户为基础的制种产业体系,形成了本地、南繁和外埠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跑得快,得靠龙头带。张少虎是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昔日的制种小伙到国内水稻种业领域龙头企业的掌门人,张少虎经历了从代加工到造“芯片”的艰难历程。32年前,张少虎跟随父辈脚步前往海南省,成为水稻制种大军中的一员,一做就是10多年。
“单一的水稻制种可以说‘上气不接下气’,既不掌握前端研发,也没有后端市场资源,说白了就是代加工,始终受制于人。”后来成立种业公司的张少虎开展“育繁推”一体化业务,打通整条水稻种业产业链。到如今,天涯种业成长为“育繁推”一体化的江西省农作物种业骨干企业,其杂交水稻商品种子销售总额位居全国前十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截至目前,萍乡有3家企业从单一制种企业发展成为“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企业。
“即便待在制种行业,我们也要依靠科技赋能,深耕制种沃土,将企业做大做强。”农乐南繁公司总经理王仕明在提高制种科技含量上不遗余力,“以前我们是人工赶粉,现在是用无人机授粉。这样的智能制种不仅让制种效率提高了10多倍,而且能将杂交水稻结实率提高5%左右。”如今,在农乐南繁基地,从无人机精量播种、精细植保再到无人机精准授粉,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制种在全程展开。
正是科技助力,农乐南繁公司成长为海南水稻制种面积最大的企业,在海南奏响了萍乡制种的最强音。萍乡也以农乐南繁公司为龙头带动,大力推进集制种播种、育秧、移栽、田间管理和收获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提升规模化制种水平。
企业领跑在前,农户也奋起直追。排上镇山田村谭丰五兄弟带领家族近20人在三亚、东方、乐东等地制种7000亩。“如果不是技术支撑,他们不可能制种这么多田,也赚不了那么多钱,如今他们通过有技能地制种,年入近百万元。”排上镇镇政府驻海南南繁办事处主任文献介绍。
如今,作为全国制种大市的萍乡市累计生产优质稻种4亿多公斤,相当于间接为国家生产了近2000亿公斤粮食,为端牢中国饭碗制造了“萍乡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