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 东海渔家人气旺
发稿时间:2025-04-01 11:12:00 来源: 光明日报
鸟瞰海利村。资料图片
游客在海利村集市选购渔村手工艺品。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清晨五点半,第一缕曙光穿透云层,洒向石塘半岛。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海利村的石屋群落披上一层金辉,宛如镶嵌在山海间的琥珀。
??山巅上,61岁的海利村村民杨彪推开自家“柏舟”民宿的木窗,海风吹起他熨得笔挺的衬衫。十年前,他还是个凌晨出海与风浪搏命的渔民,手掌布满裂口。如今,他经营着两家民宿,指尖在平板电脑上轻点几下,便处理了一单周末的客房预订。“我家民宿刚挂上平台的新房源,一上午就被抢光了!”杨彪笑着指向山顶正在装修的石屋,脚手架上的工人正将老旧的渔网改造成艺术吊灯。
??临近午时,村民许菊芬的小卖部门庭若市,冰柜里的矿泉水一上午补货三次,支付到账的提示音此起彼伏。“现在一天挣的钱,抵过去出海一星期!”她抹了把汗,脸上满是笑意。
??这个曾因渔业衰退而凋零的“空心村”,如今换了个方式“靠海吃海”,正以石屋为梭、山海为线,织就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时针拨回至2012年,全村65艘渔船闲置在码头,800多间石屋半数坍塌,山头的垃圾堆积成山……“那时候,海利村就像被潮水遗忘的贝壳。”村党总支副书记江于国站在村口,手掌抚过修复如新的石墙,“现在,它是东海捧出的明珠。”
??转机始于2012年,石塘半岛旅游度假区规划政策出台,村里人逐渐意识到,手里的石屋,竟也可以成“金”。2016年,滨海绿道诞生,这条蜿蜒8公里的“山海丝带”串联起金沙滩、珍珠滩和对戒观景平台,游客如潮水般涌来。
??“修缮340间、流转196间,老石屋从原先的空置状态到今天为村民带来每月1800元的租金收入,31家民宿应运而生。”江于国翻开账本:2024年,海利村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6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多万元。
??石屋“活”了,渔民的生活也随之转向。2017年,作为村里首批“吃螃蟹”的人,杨彪将亲戚闲置的石屋改造成民宿,首年盈利30万元,“以前出海要看天吃饭,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生活稳定多了”。
??就像一场点“石”成“金”的魔法——废弃石屋摇身成为精品民宿,渔网成了灯罩,船木化作桌椅,连坍塌的院墙也被巧妙改造成拍照打卡墙。在“柏舟”民宿大厅,杨彪翻出手机相册展示,2013年的照片里,他站在旧渔船上,皮肤黝黑、皱纹深刻;2024年的合影中,他在民宿前台笑容满面,身后的木架上摆满游客手写的明信片。像杨彪这样“收网上岸”的渔民已有500余人,有的当起民宿管家,有的转型为咖啡师,还有人把祖传的腌鱼手艺做成了“非遗体验课”。
??产业的勃发离不开精心的培育。海利村创新“党建联建+共富工坊”模式,党员网格员包干巡查民宿消防、卫生,温岭市民宿协会也常驻村中提供品牌营销培训。在政策护航下,海利村角角落落都成了创意试验场——村里的闲置建筑被改造成时尚咖啡馆,斑驳的石洞挂上暖黄吊灯,老旧渔船甲板铺成书吧的地板。85后村咖主理人钱钱用“村咖+音乐会”玩出新花样,一场音乐会便吸引数百名游客,“吸引人们的不只是咖啡,更是把时光泡进山海里的滋味。”她手捧拉花拿铁,奶泡上浮着一枚贝壳造型的巧克力。窗外,落日正沉入海平面。
??留住游客的不仅是风景,还有深植于山海的文化根脉。同济大学博导、温岭籍学者林家阳教授创办的“大师奖博物馆”落户海利村,让国际设计师作品与渔民蟹壳画同墙陈列;民宿“海山生活”里,乡村艺术家用蟹壳绘成《渔舟唱晚》,诗人对着涛声举办朗诵会;“风从海上”原创音乐会,吉他声混着潮汐,唱响“音·海有光”……艺术与海风碰撞,石屋的每道裂痕都成了故事的注脚。
??而渔村最本真的滋味,藏在烟火升腾的灶台间。人气餐馆“林家台菜”厨房里,数口铁锅同时翻腾:山粉夹裹着虾仁在蒸笼里胀得滚圆,鳗鱼汤咕嘟冒泡,炒豆面用沙蛤熬汤打底,鲜味直冲鼻尖。“许多客人吃完还要打包好几份酱料,说是‘把东海装进瓶子里’。”餐馆负责人阮华素掀开后厨帘子,热气扑得她眯起眼。
??暮色四合,滨海绿道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带,宛如坠入海天银河。民宿露台上,游客举起酒杯,致敬海上生明月的诗意;村民广场上,渔家阿婆跳起广场舞,笑声混着涛声,随风远扬。从“空心村”到“网红村”,从“讨海人”到“新农人”,海利村的故事,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也是万千乡村破茧成蝶的缩影,正如石屋墙缝中生出的野花,只要根扎泥土、面向阳光,就能绽放春天。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秦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