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追梦稻田
发稿时间:2025-04-05 09:19:00 来源: 人民网
“好苗八成粮。”
在湖南产粮大县——岳阳市平江县,梅仙镇稻田村的90后陈江才和00后陈宇兄弟俩站在育秧大棚里,看着眼前绿油油的早稻秧苗露出笑颜。
“瞧,棚内温度、湿度这些数据,上面都有实时监测,一目了然。”23岁的陈宇熟练打开手机上的APP指给记者看。
“老一辈人种田,日晒雨淋,忙活一年,收成还得看天;一些耕地撂荒,看着可惜。年轻人回来,依靠新技术、新思路发展农业,就是一份有意义、有前景的事业。”2015年,陈江才回乡,办起“江才家庭农场”。头一年,他流转了200多亩农田种植双季稻,次年增加到500多亩,之后又逐年扩大。
农田上了规模,手插秧苗、镰刀收稻的传统方式显然得变。
2015年在参加县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陈江才得知,国家正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购农机有补贴,还提供技术培训。2016年,他一口气添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烘干机等一套机械设备。
“老辈人种地,舍不得用种、下肥,习惯凭经验。”陈江才说,作为新农人,绝不能因循守旧,得探索尝试新种法。
粮食稳产增收,夯实基础是关键。他把每亩水稻种子用量从过去的二斤增加到四五斤,让基本苗更有保障;同时,注重施好底肥,及时为土壤“做体检”,缺什么、补什么,科学精准施肥。
2018年,陈江才成立稻田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商标“追梦稻田”,带动更多新农人向着种田科学化、农业现代化目标前行。
2021年7月,正值早稻收割。陈宇来到哥哥陈江才的合作社,把那些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农业机械“玩得很溜”。之后,陈宇辞去县城的工作,追着哥哥的来时路,成为稻田村最年轻的新农人。原本在外务工的何琪,在陈宇带动下,也加入进来,成为一名“飞防手”。
两人的加入让陈江才发展信心更足。2023年,他与隔壁村种粮大户李大鹏合伙成立“湖南鹏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次年新建了8个智慧育秧大棚,紧邻稻田;不远处的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一天能播种1.6万盘早稻秧苗,可满足500多亩农田需要。
大棚内,粒粒稻种拱开松土,冒出嫩芽,浮出一片浅翠。秧苗长得壮,陈江才笑意堆满眼角。“目前,我们双季稻面积有5000多亩,平均亩产稳定在2200斤以上。”
新农人,更是“兴农人”。
智慧育秧大棚投入成本高,如何尽可能提高综合收益?陈江才依托湖南农大专家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水稻育秧+特色农产品种植”模式,进行全年轮耕轮种——3月、4月育秧;4月至10月种植脆皮辣椒、黄瓜、南瓜等果蔬,打造“共享菜园”,发展“采摘经济”;11月到次年3月种羊肚菌、松茸菌——每年可创收80余万元。
“蔬菜施肥,是用菜籽饼发酵的有机肥。虽然成本更高,但种出的菜口感好。”陈江才说,现在大家追求场景消费体验,讲究吃得健康,只要质量好,顾客就会主动找上门。
梅仙镇种植马蹄(学名荸荠)由来已久。但以前不成规模,常因病虫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且口感欠佳,市场上卖不出价。陈江才把广西荔浦的水果马蹄引进来试种,个头大、品相好、口味佳,每斤收购价从3元涨到5元。
看市场前景好,镇上把不适合种植晚稻的普通农田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水稻+马蹄”模式种了500多亩,马蹄亩产超4000斤,收益达1.5万元。
回顾过去10年,高标准农田改造、科学田间管理、机械化耕种……农业依靠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实现粮食稳产增收,新农人陈江才曾经的梦想一一照进现实。
陈江才说,他带领的10多人新农人团队,有8个是90后、00后。
年初,他新购置了4台粮食烘干机,即将进厂安装,日烘干能力从之前的30吨提高到80吨,早早地就为颗粒归仓做好了准备……
陈江才追梦稻田的故事,是湖南众多新农人的缩影——
湘潭县90后种粮大户周柳,熟练使用农用无人机,4个人5天便能完成1400多亩农田施肥;
沅江市扎根乡村10多年的周波,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在稻田种出“数字大米”;
长沙望城区返乡创业的90后姚鹏飞,这些年办合作社、建育秧厂、粮食加工厂,打造生态米品牌,眼下已完成2000亩早稻育秧;
…………
“九州粮仓”接续向前。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数据,去年全省通过多渠道实际培训农业返乡创业人员25.9万人,新增返乡创业主体26.2万个,带动就业75.8万人。
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政策支持“加码”助力。湖南农业、财政、科技、人社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从经营主体培育、创业补贴发放、融资服务优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优先支持返乡创业人员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强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向“新”力。
从洞庭湖腹地到湘江之畔,三湘大地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怀揣着干事创业的热情,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扎根广袤沃野,用辛勤汗水浇开梦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