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福建宁德:古村迎新生 乡愁有归宿

发稿时间:2025-04-07 10:24:00 来源: 农民日报

  几年前,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59座古民居全部空置荒芜,1100多户籍人口只有67名村民留守。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众多游客纷纷来此体验由闽东古民居改造而成的书吧、酒吧、民居等业态。

  龙潭古村落活化行动有何“良方”?熙岭乡乡长郑肇挺说:“我们‘推行三引三创’机制,引进高人、引来新人、引回亲人的引才政策,首创‘工料法’传承模式,创新古屋流转、古屋修缮、项目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举措,文创产业飞速发展让村庄业态更加丰富,发展动力更强劲。”目前,龙潭村常住人口有900多人,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村集体收入达75.2万元。

  龙潭村的蜕变是福建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武夷山麓到东海之滨,八闽大地上闽南红砖、土楼寨堡、海岛石厝如星辰遍布。福建省拥有地域类型丰富的传统建筑,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条件,全省已认定1193个传统村落、10429栋历史建筑、3176处传统风貌建筑。它们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滋养下,正经历着“老树开新花”的嬗变。

  从2014年起,福建省每年都实施一批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项目,推动一批传统村落保护修缮,鼓励一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到如今已坚持11年。同时,从2020年起,福建省已连续5年把重点改善提升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任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此外,福建省住建厅主动带头,成立风貌保护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让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有序开发需要政策法规支撑。福建省积极形成地方性“二法一决议”保护法规体系,制定《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把传统村落同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一并纳入保护范畴。颁布《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将传统风貌建筑纳入法律体系进行保护,拓展建筑保护体系。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保护利用红线。

  古村迎来新生,乡愁有了归宿。福建在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护利用“十大模式”,具体来说,是以人才引领激活保护的嵩口闽台模式、龙潭文创模式;以古厝活化唤醒保护的晋江侨厝模式、福建土楼模式、平潭石厝模式;以政企联手创新保护的长汀银企模式、泉州国企模式、建瓯专债模式。2024年组织编写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有9条入选住建部典型经验推广清单。

  由点及面,打造出的典型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已有6个县区列入了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县,是全国获示范县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时,对照住建部打造示范要求,福建省自2024年起,确定了两批共12个省级集中连片重点县,推动传统村落在更大范围实施集中连片示范,让沉睡的乡愁尽快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陈章群)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