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入人心 喝茶解纠纷
发稿时间:2025-04-11 14:01:00 来源: 农民日报
王贵敏(左一)在“百姓解忧茶馆”成功化解了一起矛盾纠纷。高华超 摄
曾经以“信访村”“矛盾村”闻名,纠纷频发,冲突不断;如今却转变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秩序井然,和谐安宁……近两年,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王家庄村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华丽转身。王家庄村的“善治密码”是什么?近日,带着这份好奇,记者走进了这个村庄。
依法破解“三资”困局
“王家庄村过去是全镇出了名的‘老大难村’,村级账目混乱不堪,干群关系紧张,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引发大矛盾,治安压力较大。”碑廓派出所所长谭超直言不讳。
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碑廓镇党委决定邀请王家庄村在外企业家王贵敏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虽说王贵敏是王家庄村人,但他14岁就跟随父母离开了村子,曾在法院干了20多年书记员,后来他又下海经商创办了公司。在法院工作的这段经历,让王贵敏对依法办事有了深刻的领悟,而这恰恰是镇党委最看重的地方。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人比你更合适……”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上级党组织言辞恳切,将村庄治理的紧迫形势和发展需求和盘托出,最终成功说服王贵敏于2020年8月回村任职。
上任第一天,王贵敏便着手清查村里的家底。“村集体账面上有110多万元,每年还有厂房、土地、山场的租赁费收入,日子看起来应该挺好过。”起初,王贵敏心里还比较踏实。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在支付了几笔欠款后,账上就只剩下32万元了。“咱们还有多少欠款没支付?”王贵敏急忙询问村会计。“已入账但未支付的,还有55万元。”一问一答间,王贵敏隐隐感觉欠款远不止这些。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老板找上门来说,前些年给村里修路、修桥的工程款还有60万元未结清;过了几天,又有“债主”登门称,被村里拖欠了30多万元……
王贵敏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在走访了部分党员群众和当事人,并实地查看了工程项目后,他发现村里的债务情况错综复杂,一些历史合同也疑点重重。咨询相关律师后,他认为通过法律渠道处理这些欠款更为妥当。“我相信法律的公正与合理,让法院来判决,判多少我们就履行多少。”在他的提议下,债权方提起了诉讼。
法院经过审理最终判决,那笔60万元的工程款,王家庄村只需承担12万元;而30多万元的欠款,只需偿还8.64万元。判决结果一出,村集体一下子节省了60多万元开支,相当于当时村里四五年的集体收入,村民对这位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小茶馆化解群众纠纷
王家庄村“百姓解忧茶馆”开设于两年前,别看它空间有限,作用却不容小觑。不论大事小情,这里不设任何门槛“照单全收”。村民可以随时来到茶馆,一边喝茶、拉家常,一边商量解决问题。在轻松的氛围里,许多矛盾纠纷都悄然化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最近,村里有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纠纷,需要调解经验丰富的王贵敏进行二次调解。双方当事人到场后,大家对桌而坐,一时间谁都没有开口,气氛凝重压抑。
王贵敏率先打破沉默:“多年前,我的老父亲也因为交通事故在重症监护室躺了很多天,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受害方家属的心情。上次调解时,肇事方态度很好,只是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我想能不能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解决呢……”说着,他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民法典,将其摆在桌上,开始耐心细致地给双方解释交通事故赔偿的相关法律条文。
经过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王贵敏提出的解决方案终于得到了双方认可。此时,茶杯里的热气袅袅升腾,气氛也缓和了许多。肇事方诚恳地表示:“我们虽不是这个村的村民,但王书记说得在理,我们信得过。我们先把一部分钱付过去,让老人能及时接受治疗,剩余部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筹集。”
讲道理、讲法律、讲感情,在“百姓解忧茶馆”,王贵敏凭借这三招成功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化解矛盾纠纷没有固定模式,说理行不通时,就用法律条文来支撑;讲不了感情的时候,就把利害关系讲清楚。只有让双方都信服,才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作为“百姓解忧茶馆”的创办人,王贵敏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
聚民心营造善治氛围
在乡村治理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鸡毛蒜皮小事,却件件关乎村民的生活与情绪。刚到王家庄村任职时,王贵敏常常是把一整天的时间都用在处理各类琐碎繁杂的矛盾纠纷上。
村“两委”成员郭正海清楚地记得,“百姓解忧茶馆”设立的第一年,来访的村民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竟有69拨,场面就如同赶大集一般;即便人少的时候,一天也要接待十来拨。
“大家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心里再烦恼,也只能关起门来自己消化,绝不能给群众脸色看。组织既然把这副担子交到我肩上,我就必须扛起来。”虽然有时也会被焦虑情绪困扰,但只要面对村民,王贵敏始终热情和气,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
在王贵敏看来,一杯茶能化解矛盾,一份担当便能温暖民心。2023年,为解决村民极为关注的集体山场发包问题,他找来专业的第三方测绘公司,依照租赁合同一份一份地仔细测绘、精准划分,将多占的山场追讨回来,把拖欠的租赁费一一追回。遇到难以解决的情况,便果断通过法律渠道解决。
不到一年时间,山场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化解,压在村民心头多年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了飞跃式增长,从原来的每年10万元攀升至50多万元。
“王书记答应我们的事,那是言出必行,答应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就算没能按时办好,也会及时跟我们说明情况,把下一步的打算讲得明明白白,不让大家心里有疙瘩。”村民王敦竹满是认可地说道。
自2024年起,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王家庄村在“百姓解忧茶馆”一侧建起一间律师工作室,由4位律师组成专业的法律公益援助团队,让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为进一步放大“百姓解忧茶馆”的示范带动效应,碑廓镇党委还鼓励周边6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轮流到茶馆坐班。他们在这里倾听群众的心声,收集意见和建议,干群共同为村庄治理出谋划策,形成了良好的乡村治理氛围。
如今的“百姓解忧茶馆”不再像从前那般热闹拥挤,可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却更近了,关系也更加融洽。曾经因混乱而出名的王家庄村,成功探索出“三治融合”、民安业兴的“善治密码”,走上了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姚文凤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