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扎根乡野 让“土特产”成“国际货”

发稿时间:2025-04-13 10:1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数年来,来自湖南的90后刘文致力助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国门:他不仅将湖南永州的蔬菜卖到日本等国,还在湖南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到迪拜尝试大面积农业种植推广。

  “我给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供给有机肥,用‘公司+农户’方式带领他们把一些本地的农业产业做起来。”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新田东升秀峰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自豪地说,今后不再是卖蔬菜挣产品的钱,而是用管理服务和技术来赚取外汇,让中国农业在国外推广、生根。

  出生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东升村的刘文从小在菜地里长大,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刘道忠一起开着货车到各个乡镇收蔬菜。最初,刘道忠通过往返湘粤两地的大客车,将本地蔬菜送上广东人的餐桌。1996年,刘道忠成立新田县秀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跟随父亲跑市场的刘文不断成长,初中时已能独立调度30吨蔬菜跨省运输。

  “做农业太苦,我向往国际贸易,想闯荡世界。”高考时,刘文报考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全班32个同学在20多个国家工作、经商,而刘文为圆儿时的梦想,选择参军入伍。

  2015年,退役后的刘文入职一家海外投资公司,在中东等地探索海外贸易市场。其间,他创办外贸公司,助力将家乡蔬菜的市场从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到中东等地。

  在外历练多年的刘文熟谙国际物流,同学们的相助更让他的事业风生水起。除了蔬菜,广东的箱包、义乌的饰品也通过他的公司不断运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疫情暴发,刘文意识到全球化贸易的模式或许会发生变化,缺水缺地的中东富裕国家对供应链的危机感明显增强。当地政府和商界人士直接向他表明: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会非常大,希望刘文在做蔬菜贸易的基础上,在当地进行种植生产,帮助他们做到自给自足。

  洞悉国际贸易能为家乡带来发展机遇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想要让“土特产”变成“国际货”。

  东升村的农田曾因土壤冷浸被称为“三难地”——难种、难管、难收成。刘文却从劣势中挖掘出独特优势:这里的地下水锶含量达1.42毫克/升,灌溉出的蔬菜脆甜无渣;土壤天然富硒,契合国际健康食品风潮。加之再用有机肥改良土壤,产量逐年上升。

  刘文所在公司在该村流转了6500亩作为核心示范区,还创新“五统一分”模式(即统一种苗、农资、标准、品牌、销售,分户管理——记者注),带动新田及周边县区1.2万名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并通过建立“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让村民每亩增收约4000元,378户农户因此受益。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种菜年收入6万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东升村村民刘子路感慨。

  刘文意识到,传统农业实现飞跃发展必须有科技助力。他创办田间学校,邀请专家培训农户,还主导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建成湖南省首个蔬菜种植物联网平台。通过手机App,管理人员可实时监控全国7个生产基地的温湿度、光照等20余项参数,实现精准化种植管理。

  科技赋能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蔬菜亩产、节水节肥能力大幅提高,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而“错时异地”的种植方式,无需反季节栽种,亦能保障新鲜可口蔬菜的产出。

  刘文将大学所学的国际贸易知识转化为实践,多次率队参加迪拜国际果蔬展和新加坡国际食品展,推动农场取得6项国际认证。

  彼时,正值永州把蔬菜产业作为外向型优势产业来打造,实施蔬菜出口“百亿工程”,拓展现代农业发展新空间。刘文的创业计划与之契合,得到地方大力支持。2021年,刘文与合作伙伴联合成立的东升农业集团和新田县委、县政府签订了总部搬迁项目协议。同时,刘文以原有外贸公司为依托,与中东企业合作,在迪拜试种耐旱玉米。

  去年,东升农场蔬菜出口货值超过14亿元,销往23个国家和地区。新田东升秀峰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24年获评中国农业500强企业,刘文也被评为“湖南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当清晨的阳光洒满东升农场,数十辆冷链货车载着贴有二维码的蔬菜疾驰远方。每份可溯源的蔬菜,不仅是永州“菜园子”直通全球“菜篮子”的见证,更是一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报效祖国的深情答卷。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