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村村都有好项目 强村共富绘新景

发稿时间:2025-04-25 10:40:00 来源: 农民日报

北孙村“香包书记”张富军(右四)的线上直播销售现场。受访者供图

  “家人们,这是我们合作社生产的‘金凤北孙’香包,材料是纯棉布,里面填充的是中草药,纯手工缝制,请大家多多支持。”日前,在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北孙村,一场4个多小时的直播下来,50多岁的张富军嗓子沙哑,但看到直播间的订单接踵而至,他感到累并快乐着。

  为了拓宽香包销售渠道,2023年,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注册了“香包村书记”抖音号,从党支部书记变身主播,并很快便掌握了流量密码,他的抖音号粉丝达到6万人,场均交易额超过5万元,带动1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让小香包变成了强村富民的“金荷包”。

  北孙村的电商富村模式是寿光市抓党建促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寿光市将“党建引领·共富乡村”作为市委书记抓党建突破项目,持续提升村集体的“造血”能力。2024年,全市有16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15个村超过千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超过50%的村有148个,收入翻番的村有71个,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

  村村绘出“施工图”,增收路上“加速跑”

圣城街道前朴里村一条不足百米长的小街上,常常人流如织,菜煎饼、炒鸡架、烤生蚝等各色美食香气四溢。“2024年,我们将小区前的闲置地块开发成网红街市,设置了57个美食摊位。这条小吃街靠近潍坊科技学院,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品尝,既提升了村里的烟火气,又带来每年95万元的租金收益。这些开设店铺的集装箱少说能用20年,可以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细水长流。”前朴里村党支部书记寇建光介绍。

  一条小吃街年创收近百万元!类似前朴里村网红街市的项目,正在寿光各村不断涌现。2024年以来,寿光市创新开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揭榜亮诺”活动,组织各村围绕集体经济增收拿出“施工图”、打出“组合拳”,推动村村都找好项目,发布强村共富合作人招募令,对农村闲置、低效的资产进行宣传推介,吸引商家盘活开发、合作共赢。寿光市坚持“抓两头,带中间”,评选出120个先进村,为其颁发红旗、增发绩效补贴;对116个后进村进行“黄牌警告”,扣减绩效补贴,通过“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村干部。

  今年4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强村富民好项目交流会在寿光农商银行落下帷幕。来自古城街道前疃村的党支部书记殷凤海满脸兴奋,“我们村的‘番茄串起共富路’项目获得了一等奖,不仅奖励了价值5000元的物资,合作社还得到1000万元的低息贷款授信,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大家的干劲儿更足啦!”

  原来,为了激励村干部致力于集体经济增收,寿光市筹集了500万元资金,发起并成立了强村共富发展基金,每年拿出2%的收益,对集体经济增收明显的好项目进行奖励,形成“干好有奔头、增收有甜头”的鲜明导向。

  跨村联建聚合力,共富园区“土生金”

“西景明一村等5个村过去地块零散,只能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去年,我们以跨村联建为抓手,将土地资源统筹打包,建设了有98个蔬菜大棚、占地1500亩的景明共富园区。每年的土地亩效益从过去的不到1000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万元。土地租金也水涨船高,带动5个村年增收150万元。”上口镇党委书记李中岩介绍。

  众所周知,寿光的蔬菜产业起步早,因此各村的老旧蔬菜大棚可不少。大棚升级换代需要土地资源,但一村一庄受地域限制,难以规模化经营。为此,寿光市转变“就村抓村”的传统观念,变“单打独斗”为跨村联建,将各村的土地资源统筹整合、连片开发,先后建设了19个联建蔬菜园区,共计流转了1.6万亩土地建设了1400多个大棚,既推动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又带动64个村年均增收10余万元。

  苦瓜是孙家集街道的特色农产品,入选了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当地的苦瓜种苗需求量很大。“我们将孙家村等3个村的150亩闲散土地集中流转,建设了田美种业共富园区,每年培育、销售苦瓜种子5吨、种苗5000万株,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形成了地区性规模效益,不仅推动苦瓜产业提档升级,而且带动3个村每年增收25万元以上。”孙家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迁介绍。

  盘活“三资”家底子,鼓起集体“钱袋子”

  洛城街道寒西村的寒桥大集历史悠久,在热闹与便捷的背后,也面临摊点外溢、管理滞后、交通拥堵等问题。寒西村决定对集市承包公开招投标,统一规范管理。“承包费底标是16万元,经过多轮公开竞价,最终以45.1万元成交,溢价率达到181%,比发包前多增收了20万元。”寒西村党支部书记王东海兴奋地说。

  为了把闲置的资源变成增收的财源,寿光市创新搭建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50万元以上的招投标项目进入市级平台,50万元以下的进镇街平台。通过农村“三资”进场交易,吸引更多有实力的竞争者参与竞价,既解决了过去熟人发包的问题,又让闲置、低效的资源实现了利用最大化。

  从过去少数人说了算,到现在市场说了算,公开招投标过程透明、群众认可、集体受益。2024年,寿光市累计完成出让类农村产权交易项目203宗,溢价率超过97%,为村集体增收2.5亿元,实现了农村信访、集体经济增收的一降一升。

  合力栽下“项目树”,年年能摘“增收果”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化龙镇裴岭村的山东力创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的轮胎模具生产车间,只见七轴关节臂机器人正在上下挥舞、飞速运转。该项目是国内首条轮胎模具4.0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高精度轮胎模具3000套,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我们看到这个项目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就将10个村的500万元扶持资金打包入股该项目。每村每年保底分红4万元以上,收益很稳定,既省心又省力。”化龙镇党委书记陈建君介绍。

  大棚发展史展台、现代种业展示墙、智能栽培示范区……最近,到纪都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纪台镇共有72个村,民富村穷问题比较突出,先后有27个村被纳入扶持计划。我们没有把扶持资金‘撒芝麻盐’,而是集中投放到园区,由共富公司打包运营,按照不少于8%的收益率进行分红,让全镇1/3多的村有了托底保障。”纪台镇党委副书记刘新泽说。

  古城街道番茄小镇园区、孙家集街道商贸沿街房、纪台镇光伏发电项目……寿光市变过去简单的资金“输血”为现在的整合资源项目“造血”。大力实施项目富村工程5年来,寿光市共争取扶持资金8650万元,打包入股18个强村共富项目。在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又扶持173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相当于为经济薄弱村留下了一本“定期打款的存折”。

  “只要动脑筋,土里能生金。我们将充分发挥强村共富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支持和培育更多优质增收项目,以点带面提升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寿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洪科说。(桑德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