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店奔赴“田野咖啡香”
发稿时间:2025-04-29 09:5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一股“咖啡下乡潮”正重构着乡村振兴的活力版图,这场由中青年人主导的下乡潮,不仅是青年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更展现了我国乡村的新面貌和新动能。
距离江苏省苏州古城约40公里的金庭镇,是一座太湖中的岛屿,被苏州人亲切地称为“西山”。据不完全统计,2023-2024年间,西山上的咖啡店数量陡增,现在岛上有50多家咖啡店。
岛上的“村咖”主理人大多有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经历,他们或将荒废宅院“爆改”成花园咖啡屋,或租下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宅卖奶茶,或将奶奶的烟杂店改装成精致小巧的咖啡馆……他们的咖啡店成了村里的“新地标”,为村落带来新消费业态和青春活力的同时,他们也在这里找到了灵魂的栖居地。
有专家分析认为,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村咖”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保障,而“返乡创业潮”则是主要推动力。当古老的村落里飘起咖啡香,乡村早已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承载着诗意生活与新兴业态的“目的地”。而“村咖”,已然是我国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时代缩影。
城乡融合的咖啡实验
西山盛产碧螺春,茶山层叠,在绵延的绿色茶垄中围出一片山谷,路小东夫妇的咖啡店就坐落于此,因院落占地一亩,房屋占地三分,便取名“一亩三分”。
有时,“村咖”承担着“便民服务”的公共职能。作为茶山脚下的房屋,采茶的村民总会来店里歇脚饮水,路小东有时也会用手冲咖啡的方式,泡一壶碧螺春,和村民一起饮茶。
茶是西山村民世代种植的经济作物和饮品,而咖啡和面包,作为城市文化向乡村延伸的“新物种”,在“一亩三分”里找到了和谐共处的方式。路小东的妻子擅长做酵母面包,她将岛上的碧螺春揉进面团,独创了一款“碧螺春司康”。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客座顾问、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关注咖啡市场多年,在他看来,国内咖啡品牌更契合“中国胃”的需求,而“村咖”依托本土自然资源打造的特色产品,形成了城市连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
“村咖”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也为城乡融合搭建起一座桥梁。这方小院的前身是当地人的老宅,荒废多年后,被堆满了杂物。路小东夫妇打理了3个月,将其翻新成了现在的花园咖啡店。
店里有六成顾客是本地村民,每当夫妻俩忙不过来时,村民就主动端起盘子,帮他们当“服务员”。
之前,路小东和妻子在苏州市区里开过一年咖啡店,但最终因难以适应高强度竞争而选择退出。庄帅也注意到,一二线城市咖啡市场日趋饱和,促使许多从业者转向下沉市场。同时,咖啡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和人际传播渗透至乡村,为“村咖”的兴起培育了潜在消费群体。
现在,路小东夫妇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经营咖啡店——不设会员制、不推储值卡,唯一的“优惠券”也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方式呈现——顾客自带杯子立减5元。
开咖啡店不再是城里人的“特权”。去年,路小东开始为岛上80后、90后村民组织咖啡培训,年纪最长的42岁,他们想像路小东一样,在村里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小店。
供应链的完善和乡村基础设施的保障降低了采购和运输成本,为“村咖”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路小东下单的杯子、咖啡豆,不超过3天,准时送货上门。
3月底,西山举办“苏州太湖村咖季”,活动期间进岛游客达23.6万人次,场内咖啡类销售额突破82万元,实现旅游收入超1750万元,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浏览量超21.8万次。
对路小东来说,咖啡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为了在乡村扎根选择的那条“纽带”。
返乡创业,重新发现乡土的价值
路小东是内蒙古人,2013年他到西山旅游,那时环岛公路尚未修完,但西山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松弛的氛围让他念念不忘。
1994年,连接苏州市区与西山岛的太湖大桥建成通车,船运不再是出入西山岛的主要方式;2022年,环岛公路全面贯通,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回到了西山岛。庄帅认为,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对内需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乡村旅游业、服务业蓬勃发展,让许多年轻人返乡“有了事情做”。
王馨玉就是土生土长的西山人,她算是“农三代”,祖辈和父辈靠种植碧螺春和枇杷生活。直到上大学,她才离开了这座养育她的小岛。
从前,王馨玉怀揣着“在大城市立足”的梦想。她在上海工作了7年,每个月都会给自己设定KPI,为了工作常常“没日没夜加班”,甚至因工作压力过大曾突发类似心梗的症状。
2022年,王馨玉30岁,她和一同在城市打拼的嫂子都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于是相约辞职,回到西山,开一家咖啡店。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超1200万人。
半年后,王馨玉从奶奶手里“继承”了烟杂店的铺面,“爆改”成了一家小巧别致的咖啡馆,取名为“粗茶”。
起初,村庄的慢节奏让王馨玉无所适从。但开业不到半年,她发现自己不用吃褪黑素也能正常入眠了。“以前打开外卖平台刷半小时都不知道要吃什么,现在每天都能吃到我妈做的时令菜。”王馨玉说,虽然收入少了,但“成就感和幸福感反而高了”。
咖啡店改变了王馨玉的生活状态,也提升了家人的生活质量。王馨玉的奶奶今年76岁,她喜欢喝孙女研制的“碧螺春牛乳茶”,因为“凉凉的,很舒服”。如今奶奶已从店铺里“解放”出来,每天午后,准时到老年活动室打牌。
现在,王馨玉不再给自己定KPI了。除了客人的好评让她“很有成就感”以外,帮家里分担农活、创造收益让她感觉到自己“更有价值了”。
以前,王馨玉一个月回一次家,但茶和枇杷不等人,光靠父母两个人的手速采不完,也卖不完。现在,父亲炒茶,王馨玉打下手;母亲摘枇杷,王馨玉就在旁边打包。
农忙后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饭小酌,白日的劳碌在谈笑间被温情驱散。“以前总感觉要很努力才能获得一点点成就感,现在一抬眼、一低头全是幸福。”王馨玉说。
乡村对城市青年的“反向虹吸”
和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西山也面临着空心化的困境,老人留在岛上打理茶山和枇杷林,年轻人大多到上海等城市谋生。
近年来,乡村旅游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2024年,西山接待游客人数达515万人,同比增长27%,旅游消费收入超28亿元。有的游客选择在这里短暂停留,还有的则选择长久栖居,成为“新岛民”。
2023年5月,在苏州古城运营了10年民宿后,张思文夫妇渴望乡村的娴静。很快,他们以3000元/年的价格租下了西山一间荒废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
起初,房东感到费解:为什么会有90后看上这间没水没电的“破房子”。一个月后,老房子“改头换面”。2024年8月,老房子有了新的名字——无所事室,吸引着30岁上下的都市白领。
张思文夫妇热情招呼着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而村民们也用最质朴的方式回馈着这两个年轻人。“在岛上过了两个春节,吃了两年村民家的年夜饭。”张思文说,去年“十一”假期,店里忙得顾不上吃饭,邻居阿姨主动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店里。
庄帅认为,与城市不同,“乡土人情”的人际往来是村庄小店的典型特征之一。有些村民不喝咖啡,却常常走进店里——有的请他们帮忙调手机,有的把自家种的茶叶、枇杷放在店里寄卖。对这些额外的“业务”,夫妻俩总是欣然接受。
每一杯“村咖”都是一封写给乡村的情书,每一间开在村庄里的青春小店都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新范本。当田野里飘起咖啡香,年轻人不再是乡村的“逃离者”,而是“建设者”。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