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明确乡村功能定位 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发稿时间:2018-06-05 10:31:00 来源: 光明日报

  河北省文安县积极打造环保节能新材料产业基地。图为工作人员通过吹膜试验机对产品进行技术指标测试。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以明确乡村的功能与定位作为前提和基础。

  1.在坚持乡村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农业生产总值在现代国家GDP中的占比降低、农业人口总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乡村衰弱是必然规律。在有着13多亿人口的中国,乡村的基本功能没有变,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性地位没有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性质没有变。特别是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三农”,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三农”,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三农”,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强。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由量的积累进入质的提升阶段,乡村振兴肩负着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使命。乡村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和继承传统农业的衣食功能,而且还要日益突出乡村的产业发展功能、文化科普功能、旅游观赏休闲功能、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功能。通俗地讲,乡村地区要由过去传统的养口、养胃的定位发展到现在的养眼、养心、养肺、养神的定位,实现多样化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小农户将是推动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主体。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支持小农户多元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小农户积极参与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小农户分享产业链的收益机制。

  坚持乡村经济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是尊重自然规律、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物质基础。

  2.乡村振兴必须重视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性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乡村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重视各地乡村的差异性,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要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振兴路径,防止“一刀切”,尤其要注重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追求粮食安全、产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整治、新型市场主体培育、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乡村治理创新、农村经济体制设计等方面进行理性选择。对于条件较好的乡村要率先振兴,对于条件一般的乡村要积极创造条件振兴,对于条件较差的乡村要采取帮扶等措施打牢振兴基础。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领域出现的历史性变化,全面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农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体中的具体体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为依据,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实行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退则退、宜居则居。要优化农业功能分区,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条件等推进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确定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不管哪一类地区,都要以支持和帮助广大农民创业和增收为基本取向。

  3.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乡村资源要素的特殊禀赋

  乡村资源禀赋主要包括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本等社会资源的要素总和。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同时,资源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区域乡村的多样性,资源的稀缺性形成了不同区域乡村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多样性。如水资源丰富的区域,水资源价格相对较低,喜水耗水型农业产业就比较发达,而在缺水地区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就成为基本产业业态。同样,西部地区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山脉成为我国的“中华水塔”“空气净化器”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不同形态、绚丽多彩的景色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的科普图书和旅游胜地。保护好乡村资源、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的基本保障。

  实践证明,与现代工业相比,依赖土地产出的传统农业容易出现两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农村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尤其表现在产出效率上,乡村各资源要素边际生产率远低于城市各部门的要素贡献度;二是农业发展模式与工业发展模式的差别导致显著的二元结构,突出表现在乡村居民收入显著低于城市居民。这两方面的矛盾都会导致农业的粗放经营和低水平生产,使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只能依赖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农产品数量的扩张,出现农业发展无法摆脱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却在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回报的怪圈。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乡村资源配置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乡村经济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

  4.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重点突破

  根据广大乡村有别于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着重解决以下突出问题。

  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保障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一要深化农村改革,尤其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使乡村的土地资源要素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农业经营制度适应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变化,达到吸引乡村以外尤其是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源源不断向农村流动的趋势,使效率不高、效益不佳的乡村资源转变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二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把农村劳动力变成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努力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其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保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市场为主导,农户、企业为主体,释放个人、集体、社区和各经营组织的活力。健全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及相关的财政、金融等投融资保障制度,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制定国家各级各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促进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最后,规划先行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规划是指导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发展建设的蓝图,是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乡村振兴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依法规划,充分调研论证,根据乡村不同资源条件、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生态环境特点、历史文化及习俗习惯,遵循、顺应规律,合理引导和把握乡村振兴发展趋势,综合安排空间资源配置,创新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强制性、规划管理的系统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保障乡村振兴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空间,提升乡村空间品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终实现“乡村,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作者:刘进军、韩建民,均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进军 韩建民)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