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让山区农产品出彩更“出圈”
——广西资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发稿时间:2025-07-16 10:38:00 来源: 农民日报

广西资源县农副产品、非遗手工艺品及文创产品亮相2025年深圳文博会。受访者供图

  7月的风带着几分慵懒的热意拂过乡村的土地,驱车前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中峰镇车田湾村上冷源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一路盘山而上,山路两边植被茂密。抵达基地后,只见青山绿水间鱼池错落有致,顺流而下的高山泉水不断流进池中,鳜鱼、草鱼等10多种鱼类正在池里畅游。

  车田湾村坐落于海拔700至800米的桂北高寒地区,长期以来,山林多、耕地少、温度低的地域环境特点极大限制了全村的产业发展。“这里的活泉水直接从山上流下来,温度常年保持在5℃至23℃之间,十分适合发展冷水鱼养殖。我看中了机遇,2015年返乡创业成立了合作社养殖冷水鱼。”冷源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程海清对记者说,“通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把冷水鱼卖向了广东省深圳市等大城市,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资源县地处广西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平均海拔逾800米。83%的森林覆盖率如绿色穹顶覆盖全域,17.78万户籍人口散居其间。作为典型的高寒山区农林县,其发展长期受限于耕地稀缺、交通阻隔与人口分散等先天条件。面对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凸显的困境,资源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粤桂协作工作队大力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农人的带动引领,依托山区资源禀赋,力争在现代农业赛道上破局。

  在车田苗族乡海棠村和两水苗族乡烟竹村,合作社带领村民们发展辣椒、西红柿等高山蔬菜种植,通过品种筛选、技术提升等方式提高品质;在中峰镇大庄田村,春花家庭农场为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一个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凝聚起发展合力,书写出一段段“乡土生金”的破题故事……

  求品质 实现产量质量双升级

  “你看,现在西红柿还有点青,再过几天就全红了。我们种的西红柿皮薄、沙瓤、酸甜多汁,很受消费者欢迎。”振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戴世仁边说边剥开一个刚刚摘下还泛着青色的西红柿,把皮轻轻一撕,露出细细沙沙的果肉。

  戴世仁是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棠村的种植大户,他从1997年开始种植西红柿,成立家庭农场后种植规模继续扩大。2015年,他又联合周边30多个种植户一起成立了合作社,目前种植面积为200亩左右。

  近年来,合作社通过改进技术、品种改良,种植的西红柿品质、产量有了显著提升。“从2019年开始,我们对种植品种进行改良,先后引进50余个品种开展示范田种植,并从中筛选出病虫抗性好、品种优异、果相好、适合本地种植的西红柿进行推广。”戴世仁告诉记者。

  在西红柿种植中,戴世仁还积极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通过使用杀虫灯、黏虫黄板、诱抗器进行病虫害防治,行间使用防虫布,避免使用除草剂,大大减少了农药用量,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去年合作社的西红柿每亩产量可达1.5万至2万斤,地头收购价更是创下有史以来最高价,平均价格达到每斤2.3元!”他笑意盈盈地算着账。

  在春花家庭农场的葡萄园内,一串串晶莹剔透、果肉饱满的阳光玫瑰葡萄挂满枝头,再过一个多月就将成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果香。家庭农场负责人喻春花介绍,这是在种植红提葡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峰镇素有“红提之乡”美誉,红提种植面积已达到3.2万亩,产量5.25万吨,产值达5亿元。2002年喻春花返乡创业,成为当地较早一批种植红提的人。2017年,她又引进阳光玫瑰等5个品种进行试验,并将其选定为葡萄园更新换代的主打品种,同时还引进根域限制栽培技术,施有机肥,用物理法和生物法除虫进行有机种植。目前整个农场共种植60亩阳光玫瑰,总产量在25万斤左右。除了阳光玫瑰,这里还有红地球、美人指、瑞都红玉、蜜光等葡萄品种。

  “我们将当地古山上的泉水引入基地内,活泉冷冽清甜,养出来的鱼肉质鲜嫩紧实且不带腥味。我们还在周边种植了墨西哥玉米草,这种草可以直接投喂给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其粗蛋白含量高且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能满足鱼类生长所需的营养。”在冷水鱼养殖基地,程海清指着刚刚割过一轮的玉米草说,“这种草种植成本低,管理简单,每年可收割4至6次,能持续为养鱼提供充足饲料。”

  记者了解到,草鱼摄食墨西哥玉米草后,粪便中有机物可作为池塘浮游生物的养分,促进藻类和浮游动物繁殖,减少残饵对水体的污染,降低鱼类病害风险。

  谋共富 带动农户鼓起“钱袋子”

  走进两水苗族乡烟竹村天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只见合作社社员杨花正蹲在茄子地里剪枝。“我平时主要负责管理这片地,这批茄子是今年4月种下的,长势喜人。剪枝可以使养分更加集中地供应给健壮的枝条和果实,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

  烟竹村地处高海拔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期以来,村里一直面临着可用资源少、基础设施薄弱等困难。但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生态气候条件良好,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15年,我在村里成立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示范带领农户种植蔬菜,并与大型超市直接签署购销订单,解决了销路问题,多渠道帮助村民创收增收。”天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华能表示。

  目前,天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建成种植基地核心区60余亩,辐射区1000余亩,带领本村及周边地区1200余名农户发展蔬菜种植产业。

  在车田湾村的稻田里,一尾尾鱼苗正搅起层层涟漪。“这些是禾花鱼,是包括鲤鱼和鲫鱼等在内的稻田鱼的统称,它们以水稻田里的杂草和虫子为食,能起到为水稻除虫、除草、疏松土壤的作用。”程海清笑呵呵地说。

  据他介绍,合作社免费发放鱼苗给附近的村民,等鱼长到半斤重时,再以每斤30元的价格回收,放到养殖池内继续饲养。以车田湾村为例,小农户人均有2至3亩地,每亩稻田可养50斤禾花鱼,一季下来,每亩可增收1500元,且农户自身不需要任何投入。

  为了帮助社员们提高产量,戴世仁所在的振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为社员提供优质的西红柿品种,还为他们传授种植技术及进行相关培训,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

  2024年,资源县全县西红柿种植面积达5.1万亩,总产量达12.8万吨,产值近6.4亿元。戴世仁表示,接下来,将与海棠村西红柿种植户一起积极改进种植技术,提高西红柿产量与品质,让海棠村的“致富果”惠及更多农户,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打品牌 山区县农产品涨“身价”

  山区县农产品不仅要种得好,更要销得好。面对“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一传统山区县普遍面临的农产品销售难题,近年来,资源县积极搭建平台、培育人才、打造品牌,通过参加展会、举办推介会等形式,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程海清又成立了资源县古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通过“牵手”第三方平台将冷水鱼销往深圳消费者的餐桌。“我们养殖的草鱼和鳜鱼获得了深圳‘圳品’认证,这可是进入深圳大型商超的‘通行证’!”程海清兴奋地说。他口中的“圳品”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打造的高标准食品城市品牌。

  “我们正在帮助合作社和深圳大型商超谈合作。以草鱼为例,基地草鱼长到4至5斤需要1年半至2年,10斤以上的需3年以上,鱼肉鲜美爽滑,肉质紧致,适合清蒸、涮煮、刺身等多种吃法。如果仅是在当地农贸市场出售活鱼,草鱼的价格约为每斤18元,而如果切成生鱼片并加以包装,则可以卖到每斤28元。与此同时,我们有自己的运输车,8至10个小时即可将活鱼运抵深圳。”广西无凡优品公司负责人赵得林表示。

  近年来,资源县持续深化同深圳南山区粤桂合作,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资源县要实现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挖本土生态优势,精准定位客户和市场,走高山生态农业、现代精品农业、中高端品牌农业之路,继而以农带旅,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资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5年深圳文博会、“粤桂优农·工惠万家”圳品宣传推广产销对接活动、车田西红柿地理标志品牌发布会暨(重庆)产销对接会……在知名展会及产销对接活动上,资源县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持续展示“资源好物”。

  7月初,资源县举办“资源乡创”现代农业研讨会暨资源特色农产品选品会,来自江浙沪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南宁等地的众多农业企业及新农人、优选电商平台共聚资源,选品助农,共同为资源县现代农业发展献智献策,亦是当地推动优质农产品加速“出山入湾”,走向更广阔市场的举措之一。

  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30个、“圳品”认证5个、打造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广西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5个……在资源县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引领下,这些农产品从乡野山林走向万家灯火,成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爽)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