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国农学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了2025年重大危害入侵物种综合治理活动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培训班。活动期间,来自农业农村部部属有关单位、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科教环能系统负责同志等走进长沙县春华镇的水稻示范田和山坡地,现场观摩学习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技术与实地操作。
据介绍,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一种食用经济作物被引入广东中山。它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能大量取食水稻秧苗,造成水稻减产,还会与本土水生生物竞争生存空间,威胁生物多样性。因危害严重,福寿螺被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田边见招”,是这次培训给人最深的印象之一。在春华镇的示范农田里,一个个“捕螺神器”一字排开,有的拦截,有的诱捕,有的智能检测,应对农田里的“外来客”有了越来越“聪明”的方法。
为了防止福寿螺随灌溉水进入农田,湖南农业大学研发了一种带自动清洁功能的拦截装置。技术人员介绍,启用时将挡水板打开,灌溉水正常流入田中,而福寿螺则被拦截网隔开。在水流带动下,装置背后的螺旋机构驱动前置拨片,将附着的螺体自动刮落,无需人工清理。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则利用福寿螺产卵时“喜欢往高处爬”的特性,设计出一款圆盖型诱捕器。成体雌性福寿螺一旦向上攀爬、试图产卵,就会因重力掉入底部,不可脱身,实现连续自动诱捕。
除了物理手段,一些科研单位和企业也在药剂防控上取得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结合“入侵软体动物偏好同类尸体”的聚集特性,研发出一款针对性诱杀福寿螺的药剂;来自湖南本地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则推出了专门用于破坏螺卵的药剂,喷施后7日内即可使孵化胚胎停止发育。
稻田观摩结束后,与会代表来到另一片山坡地,实地了解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技术。现场连片密布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虽尚未开花,却已将原生草种几乎完全遮蔽。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瑞介绍,这种看似普通的草本植物,实际上是外来入侵物种中扩散能力最强的一类,根系发达,种子易随风力、人畜活动远距离传播,一旦蔓延极难根除。目前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物理+化学”两步走——采用“人工拔除+机械防除”和化学防治用药来共同防治。此外,提升早期监测识别能力也很关键。
下午培训交流环节,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两大主题,既有政策解读,也有经验分享。来自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分别围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作政策宣讲,既分析了相关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也明确了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湖南、浙江、湖北等地参会代表则结合本地实际,分享了本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主要经验和特色做法。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同志介绍,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全面完成,常态化监测工作有序开展,福寿螺联防联控攻坚行动启动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控格局初步形成,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目前的防控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仍然很高,绿色高效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存在不足,社会公众认识有待提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完善防控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完善省级目录管理制度;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抓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治理,适时启动专项行动;强化科普宣传,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