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对一份事业要有百分热爱的情怀

发稿时间:2019-12-06 08:48: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这几天的朋友圈中被“农民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卖土豆”的院士刷了屏,大家都为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的朱有勇院士感到骄傲,对他的事迹肃然起敬。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先后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这些头衔和荣誉让我们感受到与杰出榜样的距离,但是,把“家”安在田间地头,时常穿着一身沾满泥土的迷彩服带领一帮农民群众在田里耕作,被农民群众亲切称为“农民教授”“农民院士”的他,离我们又是那么近,感觉那么亲。作为一名曾在扶贫攻坚一线战斗过的晚辈,心中更对朱有勇院士油然而生出深深的敬意和崇拜。

  信念如磐,无悔田间路。朱有勇院士的大学选择了农业专业,在读研究生时期间,选择了难走又难出成果的路——研究不使用农药就帮农民把病害控制。在悉尼大学留学完成研究后谢绝了学校挽留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在他看来“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60岁时,朱有勇院士加入脱贫攻坚事业,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参与扶贫工作。他扛起了锄头跟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常说:“归根结底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所以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朱有勇院士对农业事业的执着和对扶贫事业的实干,值得我们学习和颂扬。尤其是对于刚到村寨、乡镇参加工作的我们,要坚定“为民”信念,把每一步路走得踏实,用每一天辛勤工作的时光,一点点让贫困群众的生活逐渐变好,让村庄逐渐变美。

  使命扛肩,托起致富梦。“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是朱有勇院士在初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看到当地人们住的还是四处漏风的篱笆房、茅草屋时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的话。他认为这里的贫困,是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真正地来为老百姓做些事情。从此,朱有勇院士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拄着棍子到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带着团队种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冬早蔬菜等,还针对村民办起了种养殖技能培训班,他把闲置田变成了金山银山,把学员变成了田间“博士后”,“让农民从科研成果中受益”是他的心愿,也用不懈的研究,将心愿变真。我们可能没有朱院士一样的专业技术和研究成果,但是作为战斗在基层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员,我们更要明白肩上的使命,从小事上关心关爱群众,尽心尽力排忧解难,为产业发展谋路出招,用诚心实意换群众认可和信任,携手让农村日子过更甜。

  热爱于行,撑起新希望。在我看来,“希望”是一个很让人感觉温暖的词汇,饱含着太多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朱有勇院士对农业农村的热爱是“知人冷暖、懂人艰辛”,他为群众撑起着一片希望,把价值数亿元、耗尽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免费让给当地贫困百姓,并立下规矩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他用行动、用大爱、用奉献诠释着对“三农”工作的热爱,用研究成果惠及着百姓,用四年的扶贫时光践行着初心。在基层工作,我们要热爱自己选择的这份事业,即便有苦有累,有委屈有眼泪,我们都要始终相信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始终坚守自己初到大山、初到乡村时立下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生活变得美好”的初心,为之不断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因在广阔天地的农村驻足、拼搏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与众不同。

  云南大理剑川县委组织部 李月荫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