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将村委会公章还位于村

发稿时间:2025-08-13 10:17:00 来源: 农民日报

  最近,“铁箱锁章”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在中部某县调研时发现,一些乡镇把下辖村委会的公章锁进带有两把锁的铁箱,村、镇各保管一把钥匙。当地村民若要盖章,需要等到两位保管钥匙的干部同在现场。采访中,一位村民大爷急需盖章,却因乡镇干部休假被耽搁。目前,据当地县委社会工作部反馈,已责令存在双锁管控的村拆除铁箱,将钥匙全部交还村委会。许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镇管村章”在全国并不少见。

  乡镇协助保管村章是否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民政部、公安部发布的《关于规范村民委员会印章制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在届内被集体罢免的,印章由乡级人民政府暂时代管。也就是说,作为村民自治范围内事项,管理公章不得受到乡镇干预,除非村委会成员遭遇集体罢免时可暂代管理,其他情况下乡镇无权将公章收缴。

  对村民而言,“镇管村章”带来的影响更是实实在在的。从使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开具年龄、婚姻登记、学生升学等一般性证明事项,还是涉及宅基地审批、贷款担保等重要事项,村民生产生活中用章需求都十分常见,盖章也常常是急事。如今,在村民用章前增加乡镇审批的条件,导致办事村民需要请求村干部额外帮忙,或是自己辗转到镇里盖章。近年来,撤乡并镇后,许多村庄距离中心镇距离很远,村民盖章需要折腾几十里路,生活便利性受到很大影响。

  既然如此,镇里为何要代管村章?这主要是出于强化监督的考虑。乡镇政府处于基层治理末梢,负责有关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委会作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管理使用村章,协助政府将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镇政府将村章收缴,意在将村务治理情况纳入监督之下,方便政府提供管理和服务。此外,这也是为了给防止村章腐败加一把锁。过去由村干部保管村章时,滋生过人情章、黑屋章等乱象,如今公章由镇里保管,使用之前经过层层审批,能够防止乱盖公章。不难发现,“镇管村章”的初衷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村章管理更规范。可问题在于,这一做法违背村民自治原则,更没有考虑村民实际困难,导致村民实现自身权益受阻,有违公章服务于民的初心。

  进一步说,“镇管村章”背后,反映的是镇政府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定位出了问题。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农民不同的利益诉求,既需要政府的行政管理,也需要发挥村民自治功能,让双方找准定位、良性互动,形成治理合力。倘若村庄的大事小情都需要镇政府把关,让村民自治权利形同虚设,不仅会导致压力集中到镇政府一头,还会使村级治理缺乏活力和后劲。特别是,村章是村级公共权力的象征,在办理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村委会不能自行使用公章,某种程度上,村庄事务便无法照常运行,村民创业、发展乡村的热情不免会受到打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越权管章的做法必须得到纠偏。

  从眼下来看,各地有相关情况的乡镇应尽快组织整改,将村委会的公章还位于村。当然,将村章返村不是一返了之、甩手不管,对于村章管理与使用,乡镇政府要深入农村做好调研,了解农民的利益诉求,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指导,促进村章管理合法、使用有效。此外,数字化技术赋能也值得探索。比如,江苏省宿迁市、北京市等地推出村(居)印章数智化管理机制,将群众用章申请、网上审批、智能盖章等流程在线上串联起来,群众用章更加方便,村委会管章效率更高,还能够约束小微权力,让村务运行公开透明。

  也要看到,农民是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他们不仅是乡村治理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推进者。为此,政府要把好服务者的定位,协助村委会探索村级民主管理新模式,为村民自治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管理使用公章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中,要督促村委会落实村级民主议事流程,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并由村民代表进行管理和监督。这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还能增强村委会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在干群之间架起协同治村、共同发展的连心桥,才能让乡村善治、让农民善为。(刘诗麟)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