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自写按语推介西沟

1951年9月毛泽东主席接见李顺达
解放初,已经探索组织起来带动农村发展的西沟村,顺应了新生的共和国发展的方向,很快成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锋村庄。
由于是早已全国闻名的老劳模,李顺达有机会在建国后两年时间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接见。
1949年11月,他应邀到天津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又一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平顺县志》中记载,李顺达被选进了主席团,和毛主席坐在一起,毛主席说:“中国的山地很多,南方有大别山,山西有太行山、吕梁山,就是到了社会主义也不能不要山区。你们住在山区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将来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你们这些人要起带头、骨干、桥梁作用。”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们这些人千万不敢落后。”会议上,李顺达获得了由毛主席亲自题写的“生产战线的模范”奖状。
1951年9月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农民代表第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平顺县志》中记载,参加国庆宴会时,毛主席又鼓励他更好地建设山区。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特邀各界代表吃饭。和毛泽东同桌吃饭的有工人、军烈属、知识分子以及资方代表各1人,农民代表即是李顺达。宴会上,毛泽东问:“你叫李顺达?”李顺达回答:“我叫李顺达。”毛泽东说:“你住在太行山上,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贡献,我敬你一杯。”李顺达激动地说:“主席,我可担当不起,要不是您老人家领导得好,我们什么也干不成。”从此,他更加坚定了在山区艰苦创业的信念。当第三次受到毛泽东接见返回家乡时,在长治市的英雄路,他又一次受到群众的夹道欢迎。
1951年12月10日,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他组织26户农民,在西沟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定名为“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大伙选他当社长,推举申纪兰为副社长,并民主制定了初级社的章程。
这个初级社在当地并不是最早的。1951年4月,晋东南地区试办了全国最早的10个合作社;与西沟相邻的平顺县川底村试办了平顺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当李顺达互助组提出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要求时,中共长治地委考虑到西沟知名度高,影响大,认为还是慎重些好,没有批准他们试办。“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是李顺达一生的信条。他没有因为中共长治地委未批准试办初级社而灰心,而是积极创造了办社条件。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成立后,许多工作很快走在了前面。
1952年3月,李顺达和与西沟临近的川底村的郭玉恩分别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爱国丰产金星奖”(全国仅有4人获此荣誉,此后西沟的合作社更名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4月,李顺达随同200多人的中国农民参观团到苏联参观学习。在苏联的4个月中,他随团访问了苏联的5个加盟共和国的9个集体农庄以及许多工厂、学校、拖拉机站、电站。在农场里他见到了上百种农用机械、农场里的业余剧团、图书馆、电影院、俱乐部、托儿所、医疗室、学校,看到农户家中都有了电灯、自来水、收音机、钢丝床,甚至手风琴、钢琴。特别是处在山地的集体农庄,李顺达了解到他们用林牧副业的收入换回粮食,生活就像平川一样好,很受启发。
他很有兴趣地听了苏联山地生产的报告,参观了山区发展展览。在西伯利亚,他学到了植树造林、绿化山区的方法和经验;在格鲁吉亚,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相结合,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苏联农民的生活,使他明白了西沟发展的方向。
10月7日,李顺达回到西沟,西沟人敲锣打鼓到1.5公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全村人活跃起来,大家围着李顺达问长问短。李顺达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拿着从苏联带回来的画报,让大家看一望无际的大森林,看山沟里的大型木材厂,看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山顶上飞驰的汽车以及高大的奶牛和雪白的羊群。他又介绍了格鲁吉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情况。他告诉大家,西伯利亚和格鲁吉亚的今天就是西沟的明天。当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他结合自己的感受,形象地说出后来被广为引用的描述:社会主义就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住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当年秋后,西沟人就开始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沟滩治理的持久战。
1955年,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收录了《勤俭办社,建设山区》这篇介绍西沟村的文章,并加了按语:
这里说的是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办了三年,变成了一个包括二百八十三户的大社。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工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劳动力的利用率,比抗日以前的个体劳动时期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一十点六,比建社以前的互助组时期也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四。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已经由第一年的一百二十元,增加到了一万一千多元。一九五五年,社员每人平均收入粮食八百八十四斤,比抗日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七,比建社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一。这个社已经做了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三年的结果,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五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点六。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地增产呢?
毛泽东的推介使李顺达和西沟的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