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巅峰到落寞
有数据显示,1964年至1978年,全国各地先后赴大寨学习参观的人超过了1000万,有时候一天就有上万人。这个数字记载了大寨的巅峰时期。在这巅峰时期的尾声部分,郭凤莲成为大寨的当家人。
在那个大寨被树为中国农业旗帜的年代,郭凤莲拥有无比闪耀的光环,并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政治台阶。
1978年8月,郭凤莲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美国访问。在20多天的时间里,郭凤莲走过了美国13个州,她在心里默默地思考着,大寨只有几百公顷,人口又多,论自然条件是比不过美国农场的。有个问题盘旋在她的脑子里:“大寨能仅仅依靠人均几亩地就实现社会主义吗?那么,大寨要怎样才能实现富裕呢?”
令郭凤莲没有想到的是,在疑问没有解答之前,她就离开了大寨。
1978年12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回到大寨的郭凤莲发现村庄渐渐不再热闹,因为参观的人越来越少。随着质疑大寨的声音越来越多,郭凤莲在惊讶不解中感到了落寞。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83号文件转发了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郭凤莲身上的光环一夜之间变成了芒刺在背。几乎在这同时,郭凤莲接到了离开大寨村的调令。
此后的11年里,郭凤莲没有再当过村支书,更加没有再回到大寨。属于“铁姑娘”的时代过去了。
大寨新生
1991年,郭凤莲重新被任命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郭凤莲回来了,但她面前的村庄已经沉寂多年。在中国农村因改革开放散发生机的时代里,大寨似乎被遗忘了。
郭凤莲发现尽管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大寨人的思想仍然很保守,10多年前的辉煌似乎成为挥之不去的前进阻碍。郭凤莲要改变这一切,已过不惑之年的她决心拿出当年“铁姑娘”的干劲儿。
1991年,郭凤莲4次北上,3次南下,带领村干部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变为“大寨学全国人民”。在此过程中,她学会了自我推销,并很快意识到大寨品牌的新价值和时代机遇。
不久,大寨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第一个动作是和江苏省江阴市联手办羊毛衫厂。1992年11月28日,“中国大寨羊毛衫厂”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郭凤莲复出后的第一次高调亮相。
此后郭凤莲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她马不停蹄地跑项目,打造大寨品牌。5年之后,全村总产值达到了4796万元。
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业,从红色样板到经济品牌,郭凤莲带领大寨人走出了“被遗忘的世界”。
如今的大寨人几乎户户都有两套住房,一套是车厢式的窑洞,一套是位于村东南的楼房,窑洞开饭店,楼房自己居住。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生产出了大寨羊毛衫、大寨核桃露等10多种招牌产品,总公司下属有煤矿、羊毛衫厂等多个企业。
郭凤莲曾说:“让岁月带走那些该带走的,留下那些该留下的。”那些逝去的红色记忆,依然在她的心里,但已经被定格为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