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呵护患病父亲21个年头的唐县山南庄村民田建英
河北唐县仁厚镇山南庄村是中国大地上一个居住着2115名村民的普通村庄。唐县以尧帝故里、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文化而著称,山南庄因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座落村内而闻名中外。
山南庄有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田建英,他精心照料身患综合病症的老父亲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七次将瘫痪在床生命垂危的父亲转危为安。田建英兄弟用责任和孝心延续着父亲的生命,用浅显的文化知识和质朴的行为诠释着孝的内涵和真谛,书写着家庭亲情的挚爱。
三十七年前,田建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转业后,他成为保定运输公司第七公司一名普通的行车队司机。1978年入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他成为山南庄党支部八十名共产党中的普通一名。
精心呵护 七次挽回父亲生命
走进田建英家,最大的感受是老人居住环境的舒适与温馨:窗明几净,空气清新。最突出的特点是物什的洁净与整齐:茶杯、水壶、果盘……一尘不染,物放有序。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细碎、繁重而井然有序。每天为老人打针喂药,接屎接尿,一天刮一次胡子,五天换洗一次衣被,一周擦洗两次身子,一个月理两次发,这样的日常生活年复一年的延续着。
今年,田建英的老父亲八十六岁了,身患糖尿病、冠心病、静脉血栓、老年慢性痴呆等综合病症,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八十八岁了,严重性耳聋,脚趾严重畸形,不能长时间支持体重,走路不到十分钟就疼痛难忍,行动十分不便。建英兄妹四人,其姐妹两人远嫁他村,日常照顾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田建英和哥哥的肩上。
1994年,老人患上糖尿病之后,静脉血栓、冠心病接踵而至,2002年全身瘫痪。在病痛缠身下,耄耋之年的父亲患上了慢性痴呆,其听力、视力、言语能力下降,病情急剧恶化。一年一度的退休人员身体情况调查中,社会保险局一名工作人员说,“想不到瘫痪十一年、患病二十一年的老人仍然活着,这真是个奇迹。”
2009年至2011年间,父亲的病情极为严重,多次吐血。老人病危时,田建英和哥哥通宵达旦陪伴在父亲病床左右,数十次辗转于几百公里的医院与家中间,求医问药。二十一个年头里,建英兄弟用心用情精心呵护,提前防范,多次及时输氧,紧急抢救,与医生协调合作,及时控制住了病情蔓延,七次将奄奄一息的父亲挽救,他们用孝心和爱心延续着父亲的生命。
爱心细心 担起赡养重担
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对孝的基本要求,文化水平不高的建英兄弟对孝文化书籍没有进行过通读,更提不上对孝的深刻洞悟。但他从农村朴素的生活常识中,深知尽孝的道理。
“鸦知反哺、羊羔跪乳,动物都知道尽孝,何况是人呢?”这是建英常挂在嘴边上的话。父亲患病的日子里,田建英把父母的饮食放在首位,每次做饭前先询问父母的意愿。照顾父母过程中,田建英的厨艺日益精进,他按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要求,每次总是把饭菜做的更加精细,有时单独开小灶,做父母爱吃的酸菜疙瘩、菜饼子、红薯、南瓜丝饼、野菜拌豆腐等等。建英的孙子总是抱怨每次饭做的太碎太软,他不明白爷爷特意把菜切的很细很薄,饭菜做的极软,只是为了让年迈的太爷易于咀嚼和消化。
一日三餐,粥是家中必备的食物。每天,是两个儿子精心为父母熬制的一锅稀粥,大米、小米、麦片、玉米丝……口味不同,花样不断。一年四季,常年不熄的是那用来烧水做饭的炉火;夜里,长夜不熄的是那院中的一盏明灯,只为避免老母亲傍晚摔跤而营造出的一份光明和呵护。习惯了睡炕的父亲,差不多整年用煤烧炕取暖,总是从每年的八月一直烧到第二年的五月。
每年冬季,田建英总是特意给父母腾出一间向阳、透风最好的房间居住,让和煦的阳光照到父亲的身上,把温暖送进父母的心田,让白发苍苍的父母感受到阳光的明媚,生活的美好;夏季,建英和哥哥陪着父亲来到游山高处,鸟瞰县城全景,让父亲的身心感受着大自然的美。每个雨天之后,他总是把父母潮湿了的衣被放到院内的衣架上晒干,只为舒适父母的身体;秋季,每个重阳节,他陪伴着父亲去村南静静欣赏南水北调工程大渠里的流水,或去村北观看京昆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驰骋的车流,或陪伴着父母一起去村民活动中心听他们喜欢的秧歌戏;春季,多少个下午,建英用轮椅推着年迈的老父亲,缓慢行走在,中外友人和旅游者学习观光的精品一条街上。他们父子俩行走在通向白求恩纪念馆的迎宾大道上,一年四季里父子俩的身影,见证了二十一个春秋的叶生叶落,春华秋实…….
用心用情 托起生命之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是从田建英家中传出的低沉浑厚的歌唱声,老人表情激动,眼角里时而会涌出开心的泪花。他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这声音并不很清晰,却极易感染到你,让你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你感受到老人的潜意识里是幸福的,感受到他那份对生命的渴望和向往,感受到他那份洋溢着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如果不是走进家中,谁也想不到这歌声是发自一位身患多种病症、卧床十一年的耄耋老人之口。
老人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休前是一位粮库的干部,他最喜欢的三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祖国》和《南泥湾》。相继三次走进家中探望瘫痪在炕的老人。“谢谢共产党”,这是瘫痪老人对我交流时说的唯一一句话。听着老人的歌,老人感恩的心让我感动;老人对生活的热情,对家和国家的挚爱,让我心血沸腾。
“姐姐,喝水……”“建英,接尿……”坐在老人炕前,时而听到田建英的父亲不时地呼唤着老伴儿的呢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此情此景,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老人的爱情和亲情的幸福中,感受着他们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这是《礼记》关于孝行内容的阐述,质朴的田建英对中国孝文化没有进行过粗略的浏览、学习和领悟,他只是在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陈陈相因和口耳相传中认知,他用朴实的责任和爱心践行着孝的内容。
“让老人自由快乐是最大的孝行。”这是田建英自己对尽孝的解读。孝不仅是饮食上的,主要是精神上不让父母生气,让他们自由快乐。
2009年,老人的言语表达发生严重障碍。为提高老人的脑能力,多少个黄昏时分,田建英静坐在父亲炕前,总是用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用洪亮而极其缓慢的语音同父亲唠嗑,告诉父亲当前的重大新闻及村里世事的变迁。有时让父亲数自己的工资款,数手指头,玩健身球;父亲的生日前夕,儿子们总是告诉父亲提前彩排,唱歌给全家人听,以煅炼父亲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让孙子孙女们陪太爷说话,并把零食放进太爷的嘴里;有时把院中的小狗拍在手机上,给视力微弱的太爷看……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围绕在炕边的欢声笑语,时时让卧病在炕的老人感受着家的温暖和亲情。
“尽孝是儿女的天职,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老人多活几年,安享晚年。”面对村里人的称赞,田建英常这样说。田建英兄弟俩因老人身边需要人随时呵护,无法远出打工,田建英多次推掉担任教练员的邀请,宁可少挣钱,也不肯影响照顾老人。在田建英兄弟的影响下,妻子,儿子、孙子、孙女、重孙和重孙女一起加入尽孝阵营。儿媳妇也时常帮着照料老人,她们为老人做一顿顿可口的饭菜,准备了十几个柔软的小棉被以便父亲及时更换、拆洗、翻新。为了尽孝,儿媳妇也不避讳男女和辈份之别,有时男人碰巧不在家,就一个人抱着老人的腰,让老人抱着自己的脖子,然后用柔弱的身躯托着老人的身体,小心翼翼地在炕上挪动,及时为其接屎接尿,或清理脏物,或擦拭身体。
时光流转,田建英父亲的年岁大了,可是与四五年前相比,瘫痪在炕、依靠药物维持二十一个春秋的老人并没有变得苍老和虚弱,他的身体却比以前硬朗了许多,体质、动作、表情、言语等方面奇迹般地好转,有时还能和家里人缓慢地说好长时间的话。
家庭小爱 在白求恩精神反思中升华
“远处烧香不如近前尽孝。”这是田建英夫妇及兄嫂对孝的解读,也是农村人对孝最质朴的理解。
每一次,田建英用轮椅推着瘫痪的父亲走到村北白求恩纪念馆前的柳荫下休憩时,村民们都会投以赞许的目光;每一次,田建英行走在村庄的乡间道路上,认识他的人总会报以微笑表示对孝道的敬意。如今,田建英五十六岁,哥哥田建虎六十二岁了,他们是村里同龄人中父母双全的唯一一户,也是全村四世同堂的唯一一家。“看看建英兄弟家是怎么做的,向人家学学。”这是在调解婆媳不和与纠纷时,妇联主任李玉乔和其他村干部常说的一句话。村里人都因为田建英兄弟孝敬老人,同他们交往,并以婚丧嫁娶时能请到兄弟二人而荣耀。在他们兄弟的孝行感染下,村内不尊重老人的人少了,孝顺父母的人多了。
平日里,同村的老太太常羡慕地对田建英的母亲说,“俩儿子这么孝顺,你们老俩口上辈子是怎么修来的福?”这时田建英的母亲便在心头涌起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萦绕在她的心头十来天不能散去。
建英兄弟全家人都喜欢大秧歌。具有农村生活气息,口语化的大秧歌这种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戏在田家世代相传,但日趋式微。祖父以净角为主,特别是从十六七岁时起,建英的父亲和哥哥就在大秧歌戏中以饰演旦角闻名乡里,其父母也因为大秧歌而结缘。在建英兄弟很小的时候,《三进士》、《安安送米》、《五女吊孝》等大秧歌中的孝文化精神就溶进了他们的血液。从那时起,孝文化也在不载文字和口耳相传中不知不觉地根植进了他们心里。
“孝是道德的根本,没有了孝,便失去了做人的基础”。这是田建英兄弟在别人对他们行孝的称赞和评价中得出的理解。田建英兄弟用行动践行着孝道,并以朴素的文化知识解读着孝的内容。
作为山南庄村民,因白求恩纪念馆座落在村内而骄傲,因这里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而骄傲。
走在白求恩纪念馆前,田建英时常这样想,“孝是爱家,是小爱;爱国是放大了的孝,是中爱;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则是大爱。面对白求恩精神,感觉自己虽渺小,我成不了白求恩,但我能做好尽孝的本分。”在对白求恩精神的独特反思中,建英的小爱也开始在大爱的洞悟中升华。
家是社会的细胞,孝是做人的根本。田建英只是唐县近六十万农民中普通的一员,他只是中国近九亿农民中普通的一员,从田建英这个年近花甲的中老年人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因革,从中国优秀道德文化的无形熏陶,到白求恩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国农民在传统美德中成长,在红色文化中进步,在白求恩精神中反思、升华……
目前,如同田建英一样质朴的2115名山南庄村民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文化的因袭和创新中,以昂扬的姿态建设“红色旅游、林果业、绿色生态文明”精品村庄,打造幸福村庄和和谐村庄。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先”。 田建英及其家人用质朴无华的孝心构筑了一个“老有所养,病有所依”的幸福温馨的家,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基石,他们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个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脚手架。正是千千万万个如田建英兄弟一样质朴、厚实、孝顺的村民们组成的无数个家庭共同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马跃文 河北省唐县仁厚镇山南庄村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