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小岗村1月16日电(记者 宋莉)8年前的冬天,一位女儿给离世的爸爸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的内容,让人不禁鼻头一酸。
她在信里这样说到:“爸爸,汪汪把你的名片一直放在学校饭卡的胸牌里,捂在心口,想你了,就掏出来看。”“那年,不到10岁的我,以为你是去当‘大官’了,欢喜地在送你的相片背面歪歪扭扭地写上了几行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你很听汪汪的话,做了一个好官。”“爸爸,你走的那天,你的汪汪都哭疯了。”“如今家里吃饭,妈妈和汪汪总是先盛一碗给你,然后一勺一勺地替你吃了,像是你吃完的;家里的最后一道门,还在为你留着,等你随时回家,爸爸!”
妈妈因为爸爸的离去日渐消瘦,每天哭得像个泪人儿,怎么劝妈妈也不管用时,女儿给妈妈也写了封信:“爸爸虽然走了,但他的小岗村还在,和他吃过饭的人还在、说过话的人还在,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也在,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妈妈读着信,哭了……
沈浩到小岗村任职后,女儿沈王一在送给他的照片相框背后歪歪扭扭地写上了几行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如今相片背面的字迹略有些斑驳,但是那份爱仿佛随着时间愈久弥坚。
这个女孩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前第一书记”沈浩的女儿沈王一,这封信写于2010年2月6日,8年过去了,如今,她已经大学毕业。这封信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里展示。
1月15日下午,中国青年网记者跟随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安徽省网信办承办的2018“新时代 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走进了这座陈列馆。
小岗村里的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明星村”里来了位省城年轻人,不曾想他带领小岗发家致富!
沈浩兄弟姐妹7个,他最小,由于父亲过早离世,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中学时,沈浩曾一度辍学,回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转,他才得以重返校园。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的一员,从省财政厅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刚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来小岗村这个“明星村”镀金的,老百姓满心的不待见。议论的话在村民中传开:“这个省城人,肯定是来镀金的!”“一个年轻人,能改变小岗的面貌?”
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也难怪……
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鲜红手印,签下“生死契约”,实行包干到户,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枪”。而之后,小岗村的发展似乎不尽人意,坊间都在说,小岗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是“起了个大早,赶个了晚集”“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进富裕门”。就是在这样的发展困境中,沈浩来到了小岗村。
为了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沈浩在吃穿、言语、生活方式等方面把自己彻底“农民化”。
在小岗人看来,他对吃穿一点都不讲究,有时忙到吃饭时间,就在村民家里吃顿便饭,在熟悉沈浩的人看来,地摊上几元钱一双的棉鞋,几十元钱的棉衣,沈浩照样穿,一件羊毛衫穿得很旧也不舍得扔。
工作六年,沈浩穿过的鞋子。资料图
在来小岗村的路上,一位讲解员向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十年前,来小岗村可没这么方便,那时候,从小岗到县里必须要绕行镇上,比现在至少要多走20多公里,现在之所以会这么方便可离不开沈浩。
去往小岗村的这条快速通道,可以直通省道307线。这样,进出村就不必绕行镇里了。但是,修这条通道,必须在京沪铁路上建一座高架桥。“为了一个村修公路要让火车停下来,简直不敢想象。”为了这件事,不知道沈浩跑了多少次北京、上海、合肥等地,跟铁路等交通部门协商了多少次。终于,小村官让大铁路“破例”了一次,在高架桥合龙的时候,这一段铁路专门为此停运了40分钟。2008年6月底,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
沈浩帮村民收拾花生。资料图
就像沈浩刚来到小岗村任职那天写的日记:今天我正式到小岗村任职了,我一定要带领小岗人民致富。如今,泥土路修成了水泥路,村民住上了二层楼,娃娃们上了幼儿园,老人们有了敬老院,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文化广场建好了,来参观访问的游客多了,来投资建厂的商家也多了……
为了践行诺言,沈浩在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据了解,在安徽全省12000个选派干部中,他是唯一连干两任的。他也是村民通过按红手印请求上级留下来的村干部。
村民按手印“扣”下来的村干部,感动了整个中国!
在沈浩第一个任期将满时,小岗村党员、干部、群众写了联名申请书,为了挽留沈浩,他们第一次按下红手印。
对于淳朴的村民而言,按红手印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诚挚的方式,就像40年前,他们用红手印签下的“生死契约”一样。
小岗村党员、干部、群众联名申请书,希望沈浩继续在小岗村工作。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村官做的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小岗村村民在申请书上罗列了沈浩来到小岗村所做十大实事。用当地百姓的话说还有“大量的实事工作不胜枚举”。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2009年9月22日,沈浩在小岗村的第二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186户村民在挽留沈浩的请求书上再次按下红手印,并于9月24日递交给安徽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这是小岗村民为挽留沈浩第二次按手印,也是小岗村历史上村民们第三次按手印。
小岗村村民写的《致省委组织部、财政厅的一封请求信》。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致省委组织部、财政厅的一封请求信》中提到:“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岗村的一位好的领头人”。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令人痛心的是,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为了让世世代代小岗人缅怀他们的“当家人”,为了让沈浩亲眼见证小岗村的变迁,11月7日,村民们又以按手印的方式,请求让沈浩长眠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摆放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里的“永远的红手印”,一封小岗村村民的《请愿书》。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这封《请愿书》是小岗村村民写给沈浩家人的。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干三年“扣”三年再盼三年……沈浩就像自己曾在入党申请书里清楚写到的那样“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自己在小岗村,虽然吃苦、受累,但能让这里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价值!”
2007年11月16日,凝结着沈浩心血和汗水的《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沈浩动情地说道:“请领导放心,我和小岗人哪怕豁出命,也要把它变为现实!小岗,将来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富村、强村!”
壮志在胸的沈浩,就像是一匹不知疲倦的战马,纵横驰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段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的颁奖词寄托了村民的无尽哀思,更是沈浩六年来爱“岗”敬业的真实写照。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 。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沈浩虽然走了,但他却让“农村梦”、“中国梦”变得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