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做好农业的“田保姆” 走好农业发展的“最后一米”

发稿时间:2022-03-29 17: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左橙)这个春天,中国农科院的几位专家赶了一千公里来到陕西华山南边的麦田,隔着不足一米的距离,去看一株麦子的生长情况——许多株这样的麦子,合起来关系着国家夏粮丰收的大计。

  不止在陕西,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组织200人左右的30个科技小分队下沉11个省份,启动夺夏粮丰收专项行动开展小麦、油菜、花生田间管理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服务等工作。

  “管好,1300斤;管不好,800斤”

  2021年的陕西洪涝灾害对今年的小麦种植存在哪些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常旭虹介绍,去年陕西秋淋将导致秋播期推后15-20天,极少部分地块受降水及地下水位升高影响,都没能完成排水工作。

  而根据下乡调研的情况来看,陕西省正在积极开展“千名干部包镇进村促春管”活动推进小麦抗灾强管,促进小麦春管及春作物备播工作。

  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新田村,科技小分队见到了一位80多岁的职业农民邵友朋。科技小分队发现,该麦田播种均匀度较差,密度高的区域后期出现点片倒伏的概率较大;此外,还有轻度纹枯病。

科技小分队与80多岁的职业农民邵友朋(中)沟通苗情。中国青年网记者 左橙 摄

  与邵友朋进行沟通以后,科技小分队建议马上优先对弱苗田进行水肥管理,亩施 10 斤尿素+15 斤二铵,浇水30方即可;对壮苗田进行镇压,蹲苗控节,待拔节时再进行水肥管理;已经施肥浇水的壮苗田可喷施化控剂,控苗旺长;同时采用戊唑醇防控纹枯病。

  在临近的孝义镇孝丰村,恰巧临渭区的技术专家正在田间开展促春管技术培训会,科技小分队一同参与了现场培训和讨论,50 多名种植大户或普通农户结合现场小麦苗情咨询该怎么进行田间管理,科技小分队就小麦春管给予了相应的解答和指导。

  交流过程中,一名“80 后”农户周文龙吸引了科技小分队的注意,他考取了高级技术职称,是一名年轻的职业农民,对于种地有自己的想法:“这块地,管得好,1300斤;管不好,800斤”。

  周文龙主动向小分队咨询今年三类弱苗有关水肥药的管理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弱苗如何施肥浇水,如何预防倒春寒,怎么除草等问题。科技小分队则根据其介绍的情况,结合实际苗情,经过综合研判,分别给予了详细的回答和解释。

  得到小分队的回答和解释后,周文龙却说,“其实我内心已经有了初步想法,和专家聊是来向专家求证答案的”。科技小分队给出的答案与周文龙心中的想法基本一致,周文龙表示也将按照小分队的意见进行管理。

  当好“陇东粮仓”的“田保姆”

  另一支科技小分队赴甘肃庆阳市和平凉市开展调研工作,走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米”,实地查看了当地冬小麦、冬油菜土壤墒情、病虫害防控、田间水肥管理等情况,并与当地农业农村局、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种植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等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科技小分队查阅资料发现发现,2022 年以来庆阳市全市范围有效降雨较往年同期偏多,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以上,土壤墒情较好。科技小分队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太国告诉记者,根据调研情况,目前庆阳冬小麦、冬油菜处于返青期,未监测到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害发生。

  在平凉市泾川县,冬小麦播种面积20.5万亩,冬油菜播种面积2万亩,苗情总体长势良好。科技小分队了解到,全县913座日光温室全部生产,种植番茄、黄瓜、辣椒等家常菜781座,目前正在推进钢架大棚整地、施肥、起垄、覆膜等工作,预计4月上旬大棚蔬菜全部种植到位。

科技小分队与甘肃省泾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张明科主任(右二)交流。中国青年网记者 左橙 摄

  泾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张明科介绍,为保障春耕生产,当好“陇东粮仓”的“田保姆”,当地统筹农业农村、商务、供销、交通运输等部门资源,多方调运储备春耕农资。储备化肥6.3万吨、玉米种子560吨、农药6.02吨、地膜1500吨;全面落实春管措施,完成小麦镇压耙磨20万亩,麦田除草19.17万亩,追施基肥16万亩、顶凌覆膜5.5万亩;积极组织做好农机检修工作,检修覆膜机、旋耕机、播种机、拖拉机等农机2150台。

  用好光热资源 做好设施农业

  在新疆,专家组第1小分队前往阿克苏市、柯坪县、温宿县、阿瓦提县以及乌什县等对小麦返青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现场指导,并与当地各市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种植大户深入交流,重点查看和了解冬小麦苗情、田管、春耕备耕等情况。

  专家组发现,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可圈可点。阿克苏地区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发展戈壁农业和设施农业,如阿瓦提县阿依库勒镇设施农业基地、乌什县的湖羊养殖和葡萄基地和以蔬菜、食用菌为主的设施农业,有效解决了当地蔬菜、林果业、畜牧业发展瓶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科技小分队对新疆巴楚县色里布亚镇库热木托格拉克村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受访者供图

  此外,专家组一行通过调研还总结了阿克苏地区一些科技需求。如新疆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新疆小麦“覆膜+滴灌”、“滴灌+干播湿出”种植新模式研究、新疆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等。

  科技支撑“南方唯一粮食净调出省”再创佳绩

  安徽省是我国小麦主产省,也是南方唯一粮食净调出省。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安徽省2021年夏粮总产量 339.98 亿斤,居全国第3位。因此,保障安徽省夏粮丰收意义重大。

  安徽专家组历时 11 天,走进安徽小麦主产地的“最后一米”,调研了涡阳县、太和县、凤阳县等37个小麦主产县(区),覆盖安徽小麦种植面积的 95%以上。专家组采取现场调研指导和座谈会结合的形式,就小麦苗情、春耕备耕、防灾减灾等重点任务开展细致调查。

  专家组调研了解到,安徽省2022年在地小麦播种面积4280万亩,较上年增加11万亩,较 2020 年增加42.2 万亩,近三年面积持续稳中有升。当前,全省小麦生育进程总体与常年相当,面上苗情长势好于常年同期,一二类苗麦占比 82.9%,较常年增加1.6个百分点,目前土壤墒情适宜,各类麦田生长发育较好,具备实现丰产的良好基础,但仍需注意对后期自然灾害和病害的预防治理工作。

科技小分队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调研小麦苗情。受访者供图

  专家组还建议,加大对新品种培育和秸秆处理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抗赤霉病和气候智慧型小麦新品种研发的支持力度,为安徽小麦丰产提供坚实科技成果支撑;建议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研发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克服秸秆还田对小麦出苗和幼苗发育的不利影响。

  看不见的“最后一米”

  许多政策文件里写到,要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推进;而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最后一米”的推进也较为困难。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常旭虹告诉记者,河北某大型农场亩播种50斤左右,常旭虹站在农田的“最后一米”上告知该农场负责人,合格种子正常播种30斤左右就够了,多使用40%的播种量非常浪费。

  常旭虹经过五年的试验、展示、示范、观摩,终于将该农场播种量纠正过来——近万亩地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三十多万元。

  常旭虹认为,种植户普遍担忧有钱买籽、没钱买苗,自己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只能一年一年地通过科学试验和示范展示纠正种植户的做法。

  在陕西某地,一个农民正在地里给小麦人工施撒尿素。常旭虹与该农民聊天咨询,了解到该农民每亩地用100斤尿素。

  常旭虹告知该农民,根据苗情,100斤尿素够用三亩地,而弱苗不能只用尿素,应当分两次施肥,这次用20斤磷酸二铵加10斤尿素,等拔节时再用40斤尿素,总共20斤二铵、50斤尿素就够了。

  不过,一米距离外的农户嘴上应诺着“好的好的”,但手上撒肥工作并没有停下来。“他们觉得多施肥,麦苗就长的高,长的旺,产量就会高。”常旭虹告诉记者。

  怎样做好农业的“最后一米”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太国告诉记者,说到农业的“最后一米”,问题虽然简单,但做好这“最后一米”的工作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要想要解决口粮问题,就应当支持中国种,用中国种种出我们自己的中国粮,要选好用好中国种。要选择一个适合本地生产特色的品种,比如要结合当地的主要粮食生产状况和目标,是选择一个高产的品种?还是选择一个优质的品种?还是选择节肥、节药、节水的品种?品种选择的过程与通盘考虑打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要到位,就像前面种植大户讲的,管理好了就能产出1300斤,管不好就只能产800斤了,因此抓好播种质量确保苗齐苗壮、适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控,及时准确、高效安全地用好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是确保幼苗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虫口夺粮和控害减损,及早根据气象预报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苗情健康。

  集中连片种植、集中连片收获、确保优质优价、利用高效收获机械、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损失也是颗粒归仓、稳产保供的重要环节,注意仓贮过程中防止霉变和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控;还要注意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不能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要合理利用现有耕地,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除此之外,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训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培训中心会定期举办“田间课堂”等培训的直播和线上课程,通过互联网打通农业的“最后一米”,将农技知识送到农民的面前。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