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并存实施,精准脱贫正在充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乡村振兴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精准脱贫的成效,二者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必将形成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笔者认为,对形成这一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乡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这些人就是本文提出的“新时代乡贤”。究竟哪些人可以称为新时代先贤,他们与旧时代先贤有哪些区别,他们在新时代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引导更多人士争做新时代的乡贤,本文将详细阐述。
一、国人的乡愁情怀
(一)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经过千百年的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传承至今。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离开家乡,对于故土就有着深深的眷恋和认同。这是中华“孝文化”和“埋骨必须桑梓地”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乡总是你永远的“根”,人都是想“落叶归根”的。
(二)衣锦还乡 荣归故里
“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是中国古代官吏遵循的惯例,更是官者人生的基本归宿。不管做多大的官,上至一品宰相下至七品县令,到了退休的年龄,都要选择回到家乡养老。中国自古就有“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传统,年轻时在外有所成就,老年时回到家乡,光宗耀祖。
二、中国的乡村现状
随着国家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现在的乡村,道路硬化了,路灯安装了,互联网接入了,医疗卫生室新建了,房子是越盖越好,但里里外外透着一种凋敝和荒凉。村里的人大量流向城市,留在村子的人大都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健健康康的年轻人成了“稀罕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出人头地的基本标准就是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农家子弟一定要跳出农门。农村人口的持续性净流出,将使农村“空心化”越发严重,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现实。
在这样的环境下,天伦之乐、家庭的温暖、生活的丰富多彩、村规民约的传承等统统打了折扣,乡村生态日益恶化。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大量农村已经或即将消失。一个留不住人的乡村,即使房子建得再好,也没有生机,注定不会有未来,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三、新时代乡贤应运而生
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风筝不断线”,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新时代乡贤的作用至关重要。
新时代乡贤,多是饱学之士、贤达之人。他们是从乡村走出去的有为之人,或做官、或参军、或做学问,他们的学识、技艺、财富、文化涵养和社会经验都很丰富。如果引导这些人回乡安度晚年,在保障他们原有生活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为其搭建起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平台和机制,这势必成为一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新时代乡贤就此应运而生。
四、新时代乡贤的价值和意义
新时代乡贤退休还乡,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乡村人才结构趋于稳定合理,既有助于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又有助于乡村和谐发展。
(一)助力脱贫攻坚
新时代乡贤无疑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领头雁”和传帮带的作用。一方面,乡贤结合自身阅历和资源,把脉家乡找穷根,对症下药开良方,为家乡脱贫攻坚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乡贤帮扶事迹,塑造乡贤榜样,引领村民转变观念,增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奋进意识,把贫困群众的脱贫志气“扶”起来。
(二)服务乡村振兴
新时代乡贤还乡,有助于破解农村凋敝的核心问题——乡村精英流失,乡贤的反哺使乡村不断走向繁荣。乡贤通过发挥自身资源、人脉优势,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优秀项目带回家乡,指导桑梓创业实践,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新时代乡贤生活于乡土,还能带动城市子女及亲戚朋友频繁在城乡往返,为乡村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