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原创 >> 正文

村官随笔——小山村的不平凡

发稿时间:2019-10-17 08:4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金秋时节,本应是丰收的黄色,走进瓦哲村,却仍是一片苍翠的景象。时光荏苒,今年已是当村官的第四个年头,其间驻过不同的村——从坝区到山区,见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这是到瓦哲驻村的第7个月,我渐渐适应了这里,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再到工作环境。

  瓦哲村隶属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寅街镇,是传统的彝族聚居村,下辖大村、小村、果园、大平地、水箐5个自然村,村里95%都是彝族,村里人平时交流都是说彝语,年长的妇女身着彝族服饰。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村里人淳朴,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展种植业。除传统的烤烟、核桃、华山松外,又利用瓦哲海拔高、雨水充裕、气候冷凉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引进水晶豌豆、重楼等产业,加上管护方法得当,村民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最近的工作安排,我与其余两名村干部负责到水箐自然村入户。这是我第二次来这里,进村道路还未硬化,在土路上颠簸了近二十分钟,终于到达了第一户人家。敲门进去是平整的水泥院子,房屋经过翻修改造,院内陈设简单却整洁。颇有一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感。我们及时说明来意,主人家热情招呼我们。在了解完情况之后,我们又开始下一户入户。由于路比较窄,车通不过去,我们只好把车停下,徒步而行,从这边山头走到对面山头,不断地上坡又下坡,不时还可见松鼠、野鸡在林间穿梭。行走在土路上,随手摘一点野果,别有一番风味,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来自天然氧吧的馈赠。接下来的走访,农户都十分配合,过程也很顺利。虽然只有十多户人家,但因相隔较远,全部走完花了一下午的时间。

  回到村委会已是夜色渐浓,这一天下来不免有些疲惫,鞋子、裤腿全是黄土,但收获颇多,感触也颇多。水箐村地理条件闭塞,交通不便,进城一趟需要一个多小时,居住环境较为恶劣,但即便如此,村民们依然辛勤劳作,对生活充满热爱,淳朴且善良。一部分村民通过发展种植业鼓起了腰包;一部分村民走出大山,转农为工,在城区谋活计谋发展。“年轻时不能懒,年老来才不后悔。”带我们入户的村组长这样说道。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使瓦哲村民渐渐富了起来。

  当前正在实施的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由村党总支统筹、党支部组织、党员带领,示范带动村民群众参与进来,极大程度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逐步营造出“户与户比、村与村比”的良好氛围。

  2018年,瓦哲村先后实施了少数民族团结示范村、小村整村推进、林区路提级改造、大平地活动场所建设、大村、大平地村人居环境提升5个项目。各方面达到脱贫标准,于2018年脱贫出列,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摘帽不是扶贫的尽头,扶贫路漫漫,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能做的也还有很多,不忘初心,带着情怀,时刻牢记:群众的所需所盼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群众的笑脸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寅街镇瓦哲村大学生村官 张哲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