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原创 >> 正文

我的村官故事

发稿时间:2019-12-26 08:2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方志敏等无数革命先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曲铁肩担道义的历史颂歌;“最美村官”秦玥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毅然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挥洒汗水,守在耕耘的大地上静待收获。他们用行动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不沮丧、不抱怨,与人民群众并肩齐行。

  黄沙岭乡中洲村村支书助理,2016年10月1日起这个特殊的称谓便一直跟随至今。中洲村,上饶县黄沙岭乡的十二五贫困村,“远”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小村庄的最深刻的印象,从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到越变越窄的乡道;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转过一道连一道的弯路,我终于来到了这个朴素又可爱的村庄;老村支部书记热情的和我握着手,眼里有的是欣喜、是激动、更是希望。

  在简要的了解了中洲村的基本情况后,我连续几夜辗传反侧难以入眠,要想在2020年实现全村全面脱贫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我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我顿时感觉我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对此我特向老干部和村官前辈做了请教,在一番谈心后我豁然开朗,首先我们就是了解每家每户的状况,做到“因户施策”。因此“精准”成了我的工作主线,迅速的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办公室坐坐、看看报纸、喝喝小茶是别人眼里的村官生活,实际上每天走村入户,穿梭在田间地埂,才是我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虽然防晒措施必不可少,但在这样的高强度的工作下,我还是避免不了的成为了“小黑妹”。但也正是这身和农民一样的“同款肤色”,再加上一口地道的上饶话,成功的拉近了我和村民的距离,更好的融入群众内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通过走村入户,摸排走访,建立一本“扶贫日记”,对自己“管辖”的群众做到知根知底,将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人与扶贫户一一挂钩,对每户“量身定做”进行详细的规划,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对全村161户600人制定了脱贫规划。因户施策成功改变了我所帮扶贫困户的命运,给贫困家庭送去了最暖心的关怀。

  “小夏,你来了”,贫困户带着对帮扶干部浓浓的信任,向我诉着家长里短。贫困户黄恒高,他年满80岁,自身患偏风,右脚走路不方便。两个女儿陆续远嫁后,家中就剩下两老人相依为命。目前,黄恒高居住的房屋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子,年代已久,一下雨时就经常漏水,无法居住。根据该户的实际困难条件,我尽力为他们申请各项民政救助。为黄恒高家办理了低保,黄恒高享受养老保险金。通过争取各项补助,基本保障了黄恒高的基本生活。通过多次走访,了解到黄恒高家中有做房子的意愿,但由于是纯女户,女儿女婿又远在他乡,没有精壮劳动力黄恒高对于重建房屋还是显得信心不足。再通过多次与他沟通,成功说服其女儿利用空闲时间回家帮忙进行房屋全面维修,通过地面硬化、墙体刷白、门窗安装等已达到入住条件。

  “乡亲们不要急,都有”。过年来了,为了让贫困群众也能过上一个开心的好年,在我的建议下,通过发动帮扶干部、帮扶单位和向上级申请,为我们的贫困户争取到一人壶食用油和一床棉被的福利。虽然并不是什么大物件,每个来领油的村民脸上都洋溢幸福的笑容,“多谢啦”用着一口夹带着浓厚黄沙口音的普通话表达着感谢。

  我明白这条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仅需要我置身荆棘丛中;更需要我坚守住寂寞;这一路的艰辛坎坷让我不自觉有所畏惧,但也正是这一张张笑脸、一声声多谢坚定了我再苦再累也要走下去的信心。

  伟大蕴涵于平凡,高尚见诸于细微,就让我们从一件件看上去不起眼的扶贫琐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尝试和积累。基层是我们实现梦想的起点,在工作中,我们要像田里的稻子一样,深植于农村的土壤里,为村民带来希望和收获。“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也要持之以恒。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黄沙岭乡中洲村村官 夏孟云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