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中央媒体石楼扶贫行】石楼脱贫攻坚在路上 “甜蜜事业”激发增收内生动能

发稿时间:2017-12-04 16:49:59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 赵瑛)“去年每斤还是8元,今年保底收购价就15元了,乡亲们可以说是相当满足!” 12月2日,在位于石楼县小蒜镇高家岔村的惠民养蜂专业合作社,镇党委书记闫瑞平欣喜地对中央媒体山西石楼扶贫行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说。

  “善农计划”惠民养蜂基地。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摄

  一年前,共青团中央驻石楼扶贫工作队到来,与当地政府一道整合了高家岔村原本“土庄家”式低端、散乱的蜂农,建立起养蜂合作社。合作社由能人带头养殖,年轻技术人员承包养殖。村委每年回收3000公斤蜂蜜,保证农民获得相应收益。

  养蜂产业的发展,让高家岔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养蜂就是投资不大,见效快。槐花季过去,钱就到兜里了,谁能不愿意呢。” 高家岔村村支书李彦林说,他是子承父业的养蜂能手,也是村里养蜂的带头人。据了解,目前,高家岔全村的贫困户数量已从去年的60多户变成了20多户,“我有个发小,过去家里温饱都成问题,在我劝说下养蜂,现在都盖了新房了。” 李彦林说道。

  高家岔村村支书李彦林接受中央媒体山西石楼扶贫行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摄

  如今,石楼县委县政府也把助推蜂产业发展的“善农计划”纳入石楼县重大产业项目,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精准扶贫新举措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小蜜蜂来助脱贫 “产业+资源”治穷根

  石楼县位于山西西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中央媒体山西石楼扶贫行记者走访小蒜镇高家岔村惠民蜂业。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摄

  这里的蜂产业基础良好,有大片无公害的退耕还林经济林地作为蜜源,槐花、枣花蜜品质优良。全县有260多户蜂农、1万多箱蜂群,年产蜂蜜量可达700吨。但因为交通和信息的闭塞,蜂蜜收购价一直被压得很低,蜂农收入得不到保障。掌握了这一情况,共青团中央驻石楼扶贫工作队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将蜂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

  引进深圳企业注册山西善农蜂业有限公司;注资建立“甜蜜网事”蜂蜜品牌;开展产品有机认证;引进专业机构和科研院校力量;探索“企业+合作社+蜂农(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短短一年时间,在当地政府和扶贫队的共同努力下,石楼“甜蜜网事”产品品牌已被成功打造。

  惠民养蜂专业合作社里的蜂箱。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摄

  好产品也要有好的销售渠道。不仅通过线下实体店供货销售,“甜蜜网事旗舰店”还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参与“中国青年电商群英会暨电商扶贫活动周”,并进驻京东商城。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渠道的继续拓展,成为了该县下一步的目标。

  经过这些努力,2017年,善农公司在石楼的原蜜收购价比往年提高了20%以上,直接帮助83户贫困户增收30余万元。

  此外,作为蜜源的槐树和枣树林还能生产槐米和大枣,形成了链条式的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真扶贫 治理与发展两不误

  除了发展“甜蜜事业”,石楼县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绿色生态立县、红色旅游兴县、特色产业富县、脱贫攻坚强县。积极创新以“沟域经济”为重点的脱贫与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养殖业。

  记者在龙交乡麻庄村龙兴源农业生态园区看到,曾经的荒沟,已被治理成了集养殖、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两年后驴长成了卖了钱,我就能分到红了。”61岁的村民霍先生说,他用扶贫贷款买了五头驴在这入了股。园区负责人马成虎告诉记者,成年驴一头粗加工的利润在3000到4000元,进一步加工的话利润最高能到一头8000元。出售之后,霍先生就能有15%的分红。

龙交乡麻庄村龙兴源农业生态园区驴养殖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摄

  以“党支部+合作社”为总牵,以沟域治理为依托,麻庄村已在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小蒜镇高家岔养蜂基地和龙交乡麻庄村是石楼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未来,这些成功的模式将因地制宜的推广到更多贫困的地区。

在龙交乡麻庄村龙兴源农业生态园区入股的村民。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摄

  此外,该县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红军东征纪念馆”、“毛泽东路居”等一批已建或在建的红色旅游景区;更有以“黄河奇湾”为标志的还未开发的壮阔自然景观。

  “县里一些基础设施还是太薄弱。”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在谈到发展的制约因素时说。目前,石楼县是全省5个未通高速路的县之一。路、水、电、网等设施的薄弱都从不同方面制约着该县蜂蜜、大枣等产品的运输和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未来还要努力解决路网提升问题,计划2018年全部打通互联网。” 油晓峰说。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