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记者一顶帐篷 千里之外用生命记录生存
——《扶贫周记》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
一个背着帐篷行走在贫困山区的女记者,一个扛着40斤设备全天候拍摄的90后男摄像师,山区蹲点拍摄、一年累计行走1300多公里山路,汇聚成撼动人心、直击泪点的16集纪录片《扶贫周记》。
5月11日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举办的蹲点扶贫纪录片《扶贫周记》创作研讨会给出了答案。
蹲点扶贫纪录片《扶贫周记》由CCTV-7农业节目策划制作,节目摄制组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持续深入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深度贫困地区,自带帐篷,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近一年的蹲点拍摄记录,创作出16集蹲点扶贫纪录片《扶贫周记》,用镜头全景式展现扶贫脱贫过程的艰辛及党群一心奔小康的信心。
《扶贫周记》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广西田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代表全县43万各族人民向中宣部反映摄制组工作情况,并致信感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同志,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同志先后对广西田东县给《扶贫周记》摄制组的感谢信做出重要批示。
《扶贫周记》创作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以“新时期农业节目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责任”为主题,以“弘扬新时代‘三农’记者专业精神、创作出不负时代的电视精品”为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如何进一步发挥“三农”记者的专业精神、担负起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等话题进行研讨。
研讨会上,《扶贫周记》主创人员周玉、荆诚现场分享了采访经历和创作感悟,《聚焦三农》制片人钟倩针对《扶贫周记》的策划、组织实施、IP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梳理。出席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对《扶贫周记》节目的艺术价值、现实意义,以及创作团队体现出的专业精神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扶贫周记》的主创人员求真务实、扎根基层、不怕吃苦、甘于奉献、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展示了新时代“三农”记者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农业节目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工作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目前我国处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农业节目作为我国对农宣传唯一的国家级电视媒体,宣传扶贫脱困成果、推广精准扶贫经验是农业节目近年重大主题宣传内容之一。近年来,CCTV-7农业节目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围绕扶贫工作策划推出一系列扶贫报道节目。其中,蹲点扶贫纪录片《扶贫周记》、产业精准扶贫纪录片《中国力量》、扶贫纪录片《落地生根》,从扶贫经验、产业扶贫和弘扬扶贫精神的角度全景式反映我国精准扶贫的现实,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力量》在播出当天,节目视频被央视网首页重点推荐,节目推广文章连续两天被中央网信办推荐全网通发,扶贫纪录片《落地生根》作为“2017北京纪实影像周”开幕影片与公众见面,得到广电总局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记者深入贫困山区进行采访
CCTV-7农业节目还将扶贫报道实践和搭建公益宣传平台结合起来,在每年开学季播出《寒门学子》系列节目,对贫困地区大学生进行救助;持续开展扶贫助困公益活动。与多个贫困县签署了“公益扶农”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融媒体线上线下推介贫困地区农产品,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先后推出《省部长推荐农产品》《知名人士代言家乡农产品》活动;举办多场公益扶农活动,承办援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林果论坛”,签署了“公益扶农”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多家企业每年播出2000多分钟免费扶贫公益广告,目前已累积播出15000分钟,涉及全国400多个贫困县,带动销售了10亿公斤农产品,切实为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据了解,江苏兴化市的大米公益广告播出后,年销售额增收了1.5亿元,数万农民直接受益;四川省广元市“剑门关土鸡”公益广告播出两个月,为农民增收2亿元。
CCTV-7农业节目作为亿万农民获取政策信息、致富信息、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了亿万农民的喜爱与信赖,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和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两份专业调查报告显示,CCTV-7农业节目在全国涉农节目中所占的收视比重达92.1%,每天有超过0.6亿人收看央视七套节目。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翟惠生,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马爱国,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潘岗,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王晓真,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夏长勇,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利生,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宁启文,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范宗钗,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本次研讨会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节目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