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条件
(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十一个“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 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 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2006年2月 21日,新华社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1月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至 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2008年2月27日,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 民增收”为主题,强调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基础工作的2008年中央一文件,与前几个中央一号文件既 有衔接,又有新要求,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2009年2月1日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 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一次锁定“三农”问题。这是我国连续6年发 布的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是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一文件一共提出了 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 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
(二)中央系列政策对“三农”发展的主导意义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进一步转变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 工作的“重中之重”,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考虑,把城乡二元发展转变 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切标志着城乡一体化政策开始启动,历史留下来的“三农”问题有望 逐步得到解决。
1.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1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 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党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遗留 下来的“三农”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2.启动“多予少取”的支农政策
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改变“多取、少予”的政策,这既是解决“三农”问 题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应做出的政策调整。党中央在指导方针上幵始探索和实 行了“多取、少予”向“少取、多予”转变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1)中央财政增强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
(2)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3)推进税费改.革。
(4)提髙征地补偿标准。
3.把农村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
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难。 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事业,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发展农村卫生事业。(2)发展农村教育事业。(3)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4.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 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这一文件确立了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 农民融入城市的政策框架,并采取了相应举措:(1)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证件制度,简化农民 外出就业手续,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 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适时取消对外来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2)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 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3)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 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人正常的财政预算。(4)改收容遣返为收容救助。(5)2004年起,农 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决定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阳光工程”。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为 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 有余,人均食物占有量大幅增长,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特色产区集中。据统计,小 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产业带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保持在85%以上;棉花生产三大优 势产业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7. 5%和98. 4%。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00年的 30%提高到2005年的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近15%。到2005年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 产值达到4. 2万亿元,其中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同时根据各地资源禀赋 和区位优势,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品加工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带和加工区。在农业部确立13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以大城 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带动了龙头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