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犯罪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也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近日,扬州大学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在在甘肃兰州、江苏南京、湖北恩施三地同时发放调查问卷,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价值取向展开了调研。
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成长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倾向,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约占调查人数的25%; 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约为调查人数的8%。
在实践队员采访扬州大学心理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就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问题找心理老师咨询。“我们对来咨询的大学生采取咨询和澄清的方法,但是一般学生不愿被别人知道来找过我们咨询。”张莉娟老师这样说道,“如果涉及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比较忌讳别人知道,但如果是就业问题,学生们在教室里就来咨询我了。”
据了解,大学生对解决自己心理问题采取的态度不是很积极,一般是向好朋友咨询、找爸妈诉苦,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是最后一步。而现今中国高校不重视这样的心理咨询服务,普及性、针对性、师资的专业性都不够。
“我觉得现在大学生自杀或是杀人的问题这么严重,除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过差之外,还和社会、家庭为他们创造的生活环境脱不了干系。”张丽娟老师这样回答道。当下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胜于对精神财富的需要,竞争激烈的升学、工作压力多少影响了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而生活在泛暴力社会中,屡禁不止的暴力现象让人们震惊恐惧的同时也在他们心里播下了暴力的种子,一旦失去正确引导,暴力就会结出恶魔的果实。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多数的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缺少和家人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大部分同学的生活圈子很小,封闭在寝室这个小世界中,这样不容易使内心开阔,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很多学生刚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也不会主动去找心理老师,等严重到迫不得已去找老师了也迟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调查团”的负责人李素萍这样说道。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大学校园,所以营造一个健康的、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活环境就离不开学校和大学生群体自己的努力了。为了了解大学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方法,李素萍团队还采访了扬州大学心理协会的主席夏小祥。当被问及对学校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建议时,他表示:“学校应该切实落实班级心理委员在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方面的职责,心理委员也应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社团多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心理教育。我们心理协会下学期将更加注重对心理委员的指导,开展更多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来帮助大学生形式健康心理。”而张丽娟老师则建议将心理教育课程改成必修课,同时提高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
为了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李素萍团队在甘肃兰州、江苏南京、湖北施恩等地发放由他们团队自己编写的《心理小贴士》,宣传心理卫生。“等暑假结束,我们返校后还会继续在学校里张贴、发放我们的心理小贴士,希望对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李素萍向我们介绍了团队以后的工作计划。
浮躁的社会不免扭曲大学的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环境的问题我们不易解决,但是阻止不良社会现象对大学生心理的进一步影响,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进行正确引导,是我们现在能够做也必须去做的事。(周文雯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