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山歌》演绎选调情 不负青春不负村

发稿时间:2021-08-19 14:5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比母亲......”,歌声动人、眼眶湿润,看完了电影《山歌》,心绪万千、久未平静。以凉山脱贫攻坚为题材,电影《山歌》讲述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选调生的鲜活故事,弘扬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彰显了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把大写的青春谱写在广阔的基层大地,激励着我们迎难而上、接续奋斗,不负青春不负村。

  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山歌》中的女主人公赵琳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选调生,主动请缨到偏僻的大凉山担任第一书记,毅然决然的选择奔赴在脱贫攻坚一线。“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出校门、走进乡村,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在基层的广阔天地施展才能、建功立业。从2010年以来,2200余名北大选调生奉献和奋斗在祖国各地,今年北京大学发布“薪火计划”,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百名北大选调生,以“从红楼到红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题开展基层宣讲,把初心的印迹镌刻在基层每一个角落,把基层富有希望的泥土香写进选调的信仰和梦想。聚似一团火、散若满天星,青年选调生如同种子一般播撒在基层“试验田”,从田野中不断积蓄信仰的力量,创造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山歌》中赵琳刚到三河村,还没来得及看到自己的办公桌,便遇到了“吵着要婆娘”的懒汉哈齐,当村里人都在看哈齐“寻死觅活”笑话的时候,“先解决问题再说”是赵琳给予的回答,更是她对于这个山村的心声。青年选调生刚到基层,思想关、语言关、生活关等等,都会让选调生感到“水土不服”,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的“负能量”。树高千尺贵在根深,选调生初入基层,只有把思想的“根”往下扎,从群众中汲取成长“营养”,才能“破土萌芽”。“泥裤腿”“铁脚板”“小草帽”,这些“接地气”的代名词实现从书本学习的“坐而论道”到解决群众问题的“行家里手”的华丽转变,成为青年选调生成长路上最闪亮的“标签”。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电影《山歌》让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更看到了像赵琳一样的青年选调生,付出自己的青春与热忱,用“十八般武艺”开创新时代乡村的大好风光。如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作为青年选调生,我们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创造。青年选调生要充分结合乡村实际,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消除难点、补齐弱点、打造亮点,为身边群众种上“摇钱树”,让更多的“金点子”结出更多“金果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发展的成效转化成为群众的笑脸,在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更显青年担当。

  安徽省全椒县委组织部 冯琪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