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服务推广工作,见证了“菜篮子”工程实施25年来蔬菜生产的巨大变化。
我所在的山西省阳泉市是一座工矿型城市,地处太行山区,山地多,平地少,水源贫乏且分布不均。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蔬菜产销还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行。城市近郊村村都有商品菜田,总规模7万余亩。村集体生产的蔬菜就近送到国营蔬菜公司门市部,生产的蔬菜越多得到的返销粮也越多。蔬菜都是露地生产,夏秋季节集中上市,烂市现象比较严重,冬季则基本没有鲜菜供应。
1988年“菜篮子”工程实施后,菜地逐步下放承包给农民。由于种菜效益好,农民积极性很高,引进了诸如油菜、生菜、荷兰豆等稀特品种,逐步应用了地膜覆盖、地热线育苗、小拱棚覆盖等新技术,产量和效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城市扩容占地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蔬菜基地开始向周边农业县延伸。
从2006年开始,政府大力扶持高效农业,设施蔬菜生产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出台了建设1亩日光温室市县各补助1万元、蔬菜大棚市县各补助1000元的扶持政策,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全市设施蔬菜从2007年底的1000多亩发展到1万多亩。5年来,1亿多元的财政补助、贴息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直接吸引各类社会资金11亿元。
25年来,阳泉的蔬菜生产从集体经营到农民个人承包再到合作社、企业经营,三次转身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由传统粗放农业向高投入、高效益、高技术农业转化;由露地生产向设施生产转化。“菜篮子”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场供应充足。
山西省阳泉市农业委员会蔬菜中心 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