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垆上村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对她病愈重返工作岗位表示慰问,对全国大学生村官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他们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习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的回信,不仅让张广秀激动不已,也让全国30万名大学生村官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扎根基层的斗志和决心,甘愿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从2011年7月研究生毕业到现在,作为海淀区海淀镇六郎庄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将近3年了,从最初的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到现在的完全适应了村委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自己各方面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增强,基层工作经验有所增加。也有了一些小小的工作心得体会: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顺利开展工作的保证,健康、沉稳的心理素质更是基层工作的必备素质。80后的我们,刚从校园走出来,热情澎湃、自信满满,选择到做村官是希望能在基层干一番事业。但是正如那句名言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走进工作岗位,发现农村的现状与想象存在很大差距,心理上的不适应和不平衡接踵而至。而且农村工作都很繁琐与枯燥,饱满的工作热情,开放的思维,好的点子和思路在这里经常无处可用,深深地挫败感笼罩也席卷而来。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摆正好心态,避免急躁的情绪,花更多的时间放低姿态去适应、去学习、去了解。俗话说的好: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保持平常心,理智的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且勿急于给自己定下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二、放低姿态,摆正位置
迈出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村官”不是“官”,它只是基层工作者的代名词而已。代表的是一种责任,更是党、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一种信任。在工作的岗位上,我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的使命,摆正姿态。具体到工作中做好“老师”、当好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一方面农村群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遇到事情愿意请教,这时的我会积极、主动、热情去帮助他们,花尽量多的时间去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困难,适时给出合理的建议,做他们贴心的“老师”。另一方面学无止境、能者为师。农村的工作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我会放低姿态,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同事甚至村民请教,做一名虚心好学的学生。我明白能者为师,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使自己更快的了解村居民情,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入乡随俗,找准工作方法
刚出校园的我,头脑里盛满了书本里的条条框框,可是真正深入基层工作,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与课堂上老师的授课相差十万八千里。2011年刚入职时,正赶上村里拆迁,我负责入户调查,我照本宣科向村民讲解国家的拆迁政策第几条几款是如何规定的,拆迁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村民们根本没有办法理解,吃闭门羹是常事,更有甚者,见到我就破口大骂,真正成为了“过街老鼠”。大伙私底下都笑话我是一个“酸秀才”。我痛定思痛,细心观察同事跟村民打交道的方式,参加村民的集体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遇到村民纠纷,也不再急于“讲大道理”,而是“多听”,不仅听双方当事人的辩解,还听听周围群众的意见,尽可能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公平、公正的处理好问题。村民也越来越信任我,对我的称呼由“大学生”变成了“小谢”,领导对我的工作也越来越放心了。我明白村官工作不是花架子,要学会入乡随俗,要用村民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去沟通、去交流,这样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三年的村官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首过往,有汗水、有心酸,但更多的是满足。 每次看到村民们的笑脸,听到领导的鼓励,我都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我也更加坚定自己信念,我愿意在农村这片热土撒满汗水,播种希望,在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无悔!(海淀区海淀镇大学生村官 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