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人员深入农商户家中调研。本报记者 王 伟摄
农村金融乱象为何形成
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人祸”居多。齐建民说:“对银行机构来说,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使不良贷款‘有机可乘’,对贷款者来说,也有经营不善、诚信缺失等方面的原因。”
2003年,农信社才正式独立出来。农信社的管理技术落后、审查不严格、准入门槛低是滋生不良贷款的温床。在农信社没有建立网络化管理平台的时候,大都是手工操作。信用社之间缺少及时联系,用户在一处贷款后,到另一个信用社还能成功贷到款项。贷款准入门槛也较低,对于贷款者的信息也缺乏必要的研究,贷款者冒用他人身份证,甚至用已经去世的人的身份证都能贷到款。
管理漏洞还表现在基层信贷员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放贷。延津县公安局副局长王佩剑说:“涉案信贷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冒用他人身份进行放贷。他们与贷款人里外结合,采用购买或擅自使用别人留存的身份证复印件进行贷款,或者伪造身份证、伪造手续进行贷款,甚至还有使用死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贷款,这些贷出的款项大都被他们自己使用。”
贷款人经营不善、诚信缺失也是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鸿福酒厂利用延津县小麦的优势在延津县投资设厂,从2006年到2008年,该厂在延津县农信社贷款695万元。2008年,鸿福酒厂新上了一条生产线,投资1000多万元。但就在当年8月,由于工信部政策调整,酒厂新开的这条生产线被关停,投入资金很难收回。此后鸿福酒厂一直在勉强维持生产,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信用社起诉鸿福酒厂后,双方达成协议,酒厂每月还款15万元。
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低,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无能为力,使贷款“打了水漂”,无力偿还贷款。延津县石婆固乡农民几年前贷款搞起了蔬菜大棚,一位农民说,“以前,这里都是大棚。有一年冬天,一场大雪把蔬菜大棚全压塌了,我们血本无归,贷款也还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