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识字农民的智慧
——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
近日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著名佛学研究学者楼宇烈题写书名、中央党校教授陈中浙所著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一书,对惠能和禅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修禅不独为信佛者所遵行,普通人同样需要修心;《坛经》不光是佛教的秘籍,同样也是世人的经典。
惠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生于岭南新州。他出身贫寒,3岁丧父,没念过书,也不识字,稍长即靠卖柴养母度日。23岁时,惠能投湖北黄梅县双峰山东山寺五祖弘忍处,学法作佛,后受衣钵,被禀为六祖传人。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到唐代已经经历了600多年,惠能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角度,以自己超强的智慧,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与大胆创新,将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现世化,创立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这种宗派与别的佛教宗派不一样,它强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即不需要识字,也不需要累世的修行或是钱财的施舍,只要有机缘,马上就可以顿悟成佛。可以说,这是把印度佛教复杂问题简单化,并将其变成一种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会了马上就能用的宗派。这种修行的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基层民众的拥护与传播。中唐以后,禅宗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在很多人看来,惠能和禅宗属于宗教,与常人关系不大,其实不然。1956年5月,毛主席去广东省视察。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对陶铸等省委主要领导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你们广东省有个惠能,你们知道吗?惠能在哲学上有很大的贡献,他把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最高峰,要比英国的贝克莱(1684—1753)早一千年。你们应该好好看看《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看得出来,毛主席不但深读过《坛经》,而且还很认同,对惠能也很赞赏。后来,他还在不同场合(甚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惠能与《坛经》,也都持肯定与赞赏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惠能大概是最早把外来文化成功本土化的一个人。他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却不可思议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书中给了我们答案:惠能的学问全是围绕一个“心性”,或者是一个“心”字来展开的。他不太识字,却真正抓到了佛学最核心的机密。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就是因为没有把心管住。这颗心欲念太重,老想着外物,想得多了,便越发痴迷执着。得不到或不能满足时,就更加烦恼痛苦。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南璋先生认为:一个人一生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
这本书用“发大愿力”、“践慈悲行”、“启般若慧”、“证菩提道”、“修无相法”、“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和“活在当下”九章来描述惠能修心的最高智慧,可以说用通俗明了的语言,将惠能“武功”中九种最厉害的招式展示给世人。古人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世人若能通过此书学会惠能这“九招”,在生活、工作中虽说不能“天下无敌”,但也可以明了如何摒弃无谓的妄想执着,降伏那颗贪欲的心,安住那颗外驰的心,以便早日“明心见性”,觉悟人生,做一个身心喜悦、自由自在的人。作者: 牛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