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吃饱”再“吃好”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还需完善保障机制
云南省宣威市西宁街道靖外明德小学的农村小学生在排队打饭。他们可以免费享用“营养餐”,而且都有肉菜。从今年3月份开始,云南逐步将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食堂退出承包经营模式,改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零利润经营。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新华社记者 王橙澄 朱青 李春惠 张莺
5月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目前,农村学生“营养餐”计划正在实施,但是这个“营养餐”不仅是3元钱那么简单。记者在贵州、广西等地调查了解到,其背后还面临食堂建设、工人工资、运输费用等多项群众“看不见”的开支,让不少地方政府感觉“力不从心”。
配套资金“缺口大”
“营养餐”运行初期,全国不少地区接连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为保证食品安全,贵州省两年来探索了统一由学校食堂供餐的模式,有效减少了食品安全事件。教育部要求,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学校原则上应由学校食堂供应正餐。
但学校食堂建设、工勤人员工资等配套设施、政策成为各地政府的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贵州各县按照就餐学生不低于1∶100的比例,基本配齐了学校食堂工勤人员,全省县级财政为此投入的资金总量约6亿元。
贵州省威宁县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蔡朝友说,县财政为每名工勤人员每年发放1万元工资和社保。这已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即便如此,全县每年为学校食堂工勤人员支付工资、社保就需2000万元。而威宁县是贵州最边远、最贫困的县之一,财政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