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中原,明媚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郁郁葱葱的魔芋地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手捧着一颗大魔芋,激动地向参观的来宾做着介绍。在日前举行的“2011年漯河市林荫树下栽培魔芋现场会”上,郾城区离休干部孙全安和他的魔芋梦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孙全安1992年从县林业局局长的岗位离休,享受副县级待遇,在漯河市郾城区定居。在别人眼里,他完全可以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了。受到改革开放“步子再快一些,胆子再大一些”的影响,老孙毅然决然放弃清闲日子,宝刀再试,当白发弄潮人,先后受聘于漯河市奶业公司、漯河市残联松江医院、荣事达贸易有限公司等8家企事业单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余热。不过,作为跟苗木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林业”,老孙最牵挂的还是那一片绿色。后来,他租地150亩,发动全家建立育苗基地,所育苗木累计绿化农田林网15万亩,增加经济效益7200多万元。随着速生杨育苗的逐渐饱和,孙全安后来索性把150亩土地全部栽上成材树。
在老孙一家人的精心管护下,树木长势不错。不过,欣慰之余,老孙也在深深思索着一个问题,树大了,林荫地怎么利用?自家的150亩不算啥,而全区6万亩林荫地数目可观,不能把林下闲置的土地变废为宝,就意味着全区近两成耕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实在令人心痛。2006年,老孙提出开发利用林荫地的设想,并在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前往湖北、陕西等地考察。经过走访和比较,他发现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山区,普遍生长着一种叫做“魔芋”的作物。随后,通过调查了解和翻阅资料,他知道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性喜阴,具有降脂、降糖、消肿、抗炎等药物疗效,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孙全安大喜过望,当即从外地购买了90千克魔芋种,于当年年底着手在自己承包的林地上试种。
不过,魔芋过去主要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区种植,在平原种植还是个新生事物。试种过程中,孙全安对土质、气候和水肥等栽培条件进行了耐心钻研,还三番五次跑外地请教专家。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隆冬严寒,他总是在地里拨土观看,与书本对照,生怕某个环节出现纰漏。他甚至把重病卧床的老伴委托给儿女和保姆照料,风雨无阻地在魔芋田里劳作,以至于老伴嗔怪他“被魔芋搞入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魔芋每个平均长到2~3千克重,第二年最大的已经达到6.3千克。随后3年,孙全安不断扩大试验面积,产量节节攀升,播种量与收获量的比例从最初的1∶5提高到1∶7、1∶9……
2010年9月,孙全安带着试种的魔芋专程赴重庆魔芋研究所,请专家进行化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他种植的魔芋干固糖含量为57%,高于研究所基地的魔芋2个百分点,水分含量83%,低于基地的魔芋1个百分点:说明其品质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喜讯传来,家乡沸腾了。“试种魔芋取得成功,表明平原的林荫地完全可以种植,这为漯河市50万亩林荫地的使用提供了重要参考经验。”市老干部发挥作用协会会长贾海旺给予了孙全安高度评价。此后,孙全安的试验田里先后举办多场林地魔芋种植推广现场会,如今,漯河三区两县和周边的西华县等地魔芋种植面积达到3600亩。孙全安总结出的魔芋“五喜五怕”--喜阴光怕强光、喜中温怕高温、喜中湿怕水浸、喜黄土怕黑土、李向明:丝瓜种植技术高手喜农肥磷肥怕氮肥氨肥,更是被魔芋种植者亲切地称为“老孙秘笈”.
魔芋引种迈出一小步,林下产业跨出一大步。孙全安以5年的呕心沥血,解决的不仅是一个农业新品种的引进问题,更使得原本颗粒不收的林荫地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2000多年前古人就用魔芋来治病,如今,魔芋能制药,魔芋粉还是火腿肠的淀粉用料。漯河本地知名企业“双汇集团”就有一个魔芋粉加工厂,产品远销到韩国、日本、泰国等周边国家,成为学生加餐食品。另外,魔芋单位面积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农产品,亩产一般为4000千克,高的可以达到7500千克,折合每亩经济收入7000至12000元。
在引种和推广取得成功后,如何开拓魔芋产品的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孙全安新的奋斗目标。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期间,他在会场转了两天,邀请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到魔芋田参观考察,洽谈销售事宜。他还牵头成立了漯河魔芋生产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储藏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他也准备再建一个魔芋颗粒加工厂,计划投资30万元从四川引进设备。
孙全安的魔芋梦还在延续,只为那更加灿烂的明天。“在陕西岚皋县,有的农民因种植魔芋盖起了小洋楼,我希望河南的农民也能通过魔芋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孙全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