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身上有一种极其简单的复杂性。
她因“战地报道”而得名,经常顾不得形象地,像个“爷们儿”一样出入那些充满了危险和脏乱差的地方;但与此同时,她骨子里是个典型的上海女子,对美万般挑剔,坦言“搭配衣服可能是自己花最多的时间来做的事情”,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她会在小学二年级,上海刚流行烫头时就怂恿父亲让她去烫了个卷发,以及会在上大学时在班里第一个戴“金项链”。
她幼年最大的理想是做记者,而且也有足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支持她将这一理想一步到位;然而却因自己的选择让理想绕了一大圈才照进现实,从深圳到香港,从摆地摊到电视台记者,兜兜转转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不过她坚信过往经历可以让她做个更到位的记者。
她工作起来胆色过人、行事严谨、注重规则,甚至咄咄逼人;但工作之外,她只是一个眼睛明亮,笑容温婉略带羞涩,言辞透着上海人特有的吴侬细软,让人觉得有些柔弱质地的女子。
她自小父母离异,感情归属上难免有一种不完整的缺失;但并不影响她坚信爱情,直到现在,她还会说“只要自己爱得纯粹,不在乎时间长短,也不在乎厮守或离开。”她内心有着岁月如何也磨砺不掉的,属于年轻人才有的棱角和个性;但同时,她又充满善意的包容着眼前这个世界。就像她总在针砭这个社会的“坏”,但提及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的言论能推动它变得更“好”。
她说自己这些年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她说自己跟过去比,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面。
2001 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就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战争面前,大众在新闻里看到了一个娇小的女性站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硝烟弥漫的废墟中做现场报道的画面,从那时起,很多人记住了闾丘露薇这个名字,她作为全球首位进驻阿富汗战争腹地做报道的华人女记者而被人们熟知。
2003 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轰炸巴格达,人们又一次在战火纷飞的镜头前看到了这位女性在巴格达市区进行战地报道,闾丘露薇又成为了那一年前往战争现场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
2011 年,利比亚内战。枪林弹雨中,她深入利比亚采访长达36 天,除了报道之外,还采访了游行的民众以及当地处于战争情势中的司机、记者、翻译、士兵、学生、酒店服务生,写出长达十几万字的日记。
以上是属于闾丘露薇“标签式”的经历。
“战地报道”某种程度上成了大众知晓或提及“闾丘露薇”这四个字的主要原因,她的名字似乎总与“流弹”、“炮火”、“硝烟”、“动乱”、“内战”这样的词汇联结在一起。早在2001 年闾丘露薇从阿富汗归来时,一个美国朋友就对她讲,“你现在是中国的Christiane Amanpour 了。”后者是CNN 的一位女记者,曾因报道海湾战争而出名。
而且由于屡次出入战地,她的安危甚至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对她说,“看你去伊拉克采访,既为你的精神打动,又确实很为你担心”,末了还送给她两句话,“事业要追求,安全也要保证。”而前国家总理朱镕基更是当面赞她,“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面对这些赞誉,她表现得有些过于平常,“我自己非常清楚,之所以会出名,或者引起别人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眼中,战争报道应该是男人的工作。所以每次别人在我工作中过分强调我的性别时,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甚至有点沮丧。因为决定一个记者好坏的,从来都不是性别,而是专业精神和能力。”她说。
抛开闾丘露薇身上“战地玫瑰”这个最大的金字招牌不谈,事实上,但凡我们能想象到的绝大多数重大新闻事件现场都有她的影子:比如2003 年非典的重灾区北京;2004 年印尼海啸受灾最严重的亚齐;2008 年“5·12 大地震”的震中汶川,以及2011 年遭受9 级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几近摧毁的日本仙台……她总是站在第一现场。
闾丘露薇1995 年入行,迄今已做了17 年记者。她说自己的“职业偶像是日本电视剧《新闻女郎》里面铃木保奈美演的那个角色。发生了交通事故,死者是她丈夫,她也能把它播下来,我觉得这是很职业的状态。这不单纯是一份工作,这么多年来我确认它是我非常喜爱的东西,因此格外珍惜,我希望自己对得起这份职业。”
工作态,决定工作的未来
闾丘露薇之所以能成长为今天的闾丘露薇,也许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工作有态度。”
她有今天的成绩,未必是因为具备文字或采访方面的天分——最初入行时跑财经新闻,她连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区别也搞不清楚,明明就她一个人堵截到了IMF 的总裁,却因为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让已经停下来听我的问题的他,没有说一句话就走了。”
可是她“足够卖力气,舍得下功夫”,在新闻界,闾丘露薇不见得是工作质量最高的那个,但她一定是“最有工作态度”的媒体人里的翘楚。在加入凤凰卫视的初期,整个新闻部只有她一个财经记者,每天要跑五六条新闻,所以白天她在香港各地来回穿梭,然后乘着采访的空隙,坐在车上开始写稿。下午五六点钟回到公司,配音、找画面、剪片……加入凤凰才两周,闾丘露薇已经是台里新闻产量最高的记者——这便是她的态度,不是“方法笨”,她只是“不惜力”。
这也是她能成为报道阿富汗战争的首位华人女记者的原因。尽管当时在凤凰卫视说起国外的采访经验,“最丰富的莫过于闾丘露薇”,尽管台里承诺“如果美国和伊拉克真的打起来,第一个派她去”,“但结果我发现,派去的人第一个不是我,第二个居然也不准备是我,问公司为什么,答案是,因为你是女的,我们不想让观众评说,公司太残酷。”
那时正值“两会”,于是凤凰让闾丘来负责报道,她跟公司提了个要求,允许她在北京期间,把相关签证办下来,“我的打算是,不管到时候公司到底怎样安排,至少我先把所有的安排做好。”
“伊拉克签证非常难拿,之前的同事用了半个月才拿到,我去申请,接待我的是位大胡子伊拉克人,好不容易见了面,他丝毫不提签证,只问我觉不觉得美国是霸权主义?我说,我知道你想要什么答案,但必须说清楚一点,我作为一个记者,只想告诉我的观众现在的巴格达到底怎么样了,如果你觉得我们现在翻译西方媒体的东西不够公正的话,那你就应该让我去报道自己看到的东西,这也是我希望拿到签证的原因。他看着我,想了大约两分钟——只用了两天,我拿到了伊拉克的签证。就在这时,我同事的签证到期,而手头有签证的只有我和我的两名摄影师,为什么是两名摄影师,因为我觉得需要以防万一,结果证明我是正确的,之后在约旦发生车祸,我当中一位摄影师受了伤,于是另外一名摄影师马上补上。”闾丘露薇说。
闾丘是这样一种人,她可以在穿着套裙高跟鞋拎着小手袋,什么准备都没有的情况下,被公司一个电话就从香港支到江西南昌一个边缘所在去采访一起烟花爆炸事件;她可以承受接连两个星期,每天工作二十小时,且因为水被核辐射污染,所以只能以方便面和可乐度日,最后整个人胖了一圈这个事实;她可以带着睡袋背着干粮在零下二十度的气候里在战地采访,一待就是一个多月。
没有人愿意深入险地,但闾丘去了,关键是没有人逼着她去,是她的职业态度驱动着她,一定要去现场做报道。“人应该不时问问自己,你工作的框框范围里的职责自己有没有做足?举例讲,我香港和大陆的同事做事的态度就有不小的区别,我们都知道采访的时候,负责拍摄的摄影师会很闷,因为要录很长时间,这时大陆的摄影师就会在架好机器后玩手机,干别的,甚至会睡着;但是香港和国外的摄影师不会这样,他们会时时盯住现场,因为可能下一分钟就有突发状况,可能受访人哭了,或者别的什么要处理,但你会发现这种职业态度在大陆很缺乏。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么做事,你就不要怪自己没有机会,怪公司没有给你可以施展的空间和平台。”闾丘说。
多年的采访经历让她习惯了随身装着所有的旅行证件、护照、回乡证、信用卡,她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有更多的“忍耐力”,她只是希望“对得起自己在做的这份工作”,这就是她的工作态。
“每当别人夸奖我工作的专业或者职业的时候,我会非常感激和珍惜这样的回馈,因为对方看到了我为了达到专业要求,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