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精神”提升大学生村官形象
大学生村官精神既是其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又是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那么具体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即热爱三农、敢于担当、创新进取、脚踏实地。
一是热爱三农。从学校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所处的环境、角色都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迅速完成角色转变,找准工作定位,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保障能够扑下身,沉下去,扎下根。而要做到这点,首要一点是必须爱农村、爱农民、爱农业。只有与“三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心甘情愿地投入工作。试想,我们吃的、穿的、住的,哪样离得了“三农”?是“三农”滋养了我们,是“三农”哺育了我们,当我们学有所成时,理应毫无保留地回报“三农”。众多大学生村官们,正是怀揣热爱“三农”的感恩情怀,完成了“三个转变”:即由学校到农村的环境转变,由学生到农村干部的身份转变,由学习为主到工作为主的任务转变,继而用所学知识服务“三农”,用青春与汗水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有效提高了农村社会管理和农业发展水平,造福于村民。
二是敢于担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十三亿国民中,有近八亿的农民。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离开农村、农业、农民,无疑于镜中花水中月。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的责任神圣而重大,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定位于普通职业上,更不能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而要将之升华为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升华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无怨无悔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这就是敢于担当。
从宏观上说,是对党对人民负责;从微观上说,就是要对本村的村民负责,对本村的人民生计负责,对本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负责,对本村的山山水水和子孙后代负责。这种出以公心、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是许许多多杰出“村官”的共性所在,也是他们能够当好“村官”的先决条件。
三是创新进取。大学生村官身在农村,工作中接触到的有年龄不同、性格迥异的村民群众,遇到的都是新情况、新问题。要想积极应对,就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进取。所谓创新,就是掌握现有的并创造新的知识,用于新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村庄发展进步必备的内在条件。没有创新,就会处于停滞和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之源,标志着人的思维能力不断优化,没有这种创新就意味着思想的僵化。从观念创新来说,重要的是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在市场竞争中解读出商机和发展机会;树立产品品牌意识,创出自己的名牌,注重品牌效应;树立诚实信誉意识,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诚信经济,因此要注重信誉。从制度创新来说,在农村微观经济运行体制中也有不断创新的必要,在一些地方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都属于制度上的创新,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对资源的有效整合。技术上的创新,是推动村庄发展的决定力量。传统技术只能形成传统的竞争力,现代技术才能形成现代的竞争力。
四是脚踏实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学生村官曾经是象牙塔中的骄骄学子,有学历,有知识,但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基层,为群众服务,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农村工作最实际,来不得半点虚假,农民群众最朴实,非常看重实际效果。大学生村官理论知识丰富,但社会知识和动手能力却比较贫乏,想博得基层群众信任,在广袤基层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抛掉大学生光环,学着干农活,树立真抓实干精神,既按农村客观工作规律办事,又敢想敢干。要谦虚好学,抱着是一个村民的角色,向村民请教,向群众学习,要入乡随俗,经常深入群众家中,深入基层干部家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在实践中尽快增长在基层工作的本领。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也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哄而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特色产业,在平凡的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总之,树立起这“四种精神”,必然能提升大学生村官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张志善 作者系山西作家协会会员、绛县作协副主席、绛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