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水利“三分修,七分管”,保障量大面广的农村水利设施长期发挥作用,让农民浇得上地、排得了涝、喝得上安全水,需要一支专门的基层水利服务队伍,一套完善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面对体制不畅、主体缺失、经费不足等现状,农村水利管理该如何破题?记者近日来到山东,探究该省是如何调动政府、社会、农民自发三方力量,形成乡镇水管站、专业服务队、农民用水协会组成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让“三驾马车”开启农村水利管理的新模式。
独立的基层水利机构:水利管理延伸到村
“虽说分管水利,但因为办公室人少、职能分工并不明晰,遇到涉水问题常感到力不从心。”德州市宁津县杜集镇的刘秀岗道出了基层水利管理的普遍难题。
2011年5月,杜集镇水管站成立,刘秀岗担任站长,另有4名工作人员承担起专门管理全镇涉水事务的任务,全镇每个村子选出一名水管员,自此,杜集镇的水利管理从县延伸到乡镇、到村,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村水利管理主体缺失的状况。
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说:“截至目前,全省恢复建立乡镇水利站1585个,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每站3到5人,水利站大都实行‘双重管理,以县水利局管理为主’的方式;每个行政村配备村水利员1到2人,工作报酬由市、县分级负担。”
吃上财政饭,基层水利员成为香饽饽,工作积极性也高了。刘秀岗说:“2011年春旱期间,在水管站统一协调管理下,42座泵站全部运行,为小麦普浇两遍黄河水,为当年小麦丰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2012年6月,水利部、中央编办、财政部联合出台意见,要求各地2013年底前建成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山东省提前半年实现了这一部署,改变了农村水利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局面。
专业的防汛抗旱队伍: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水服务
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种田主体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的现状,仅靠乡镇和村水利员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为此,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成为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曹金萍说,专业服务组织实行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包括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队伍、水利设施专业维修队伍和公益性防汛抗旱工程管理队伍等,目前全省成立各类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队1606支。
德州市武城县李家户镇后王村防汛抗旱服务队队长王之和说:“现在村里多是妇女和老人,到了浇地时人手不够,每次浇地就七八天,过了那个日子就会影响庄稼生长。在乡镇水管站指导下,成立了一支由18人组成的服务队,哪家需要就到哪家帮忙,每亩地收取10元的服务费,农民都能承受。”良好的运行和监督机制是保障服务的根本。
在已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宁津县,有6支专门负责维修农村供水管道的水利110队伍,由县供水集团组织成立。农民遇到供水问题、村里管道需要维修,只需要拨打区号+110,分布在全县6个片区的6支队伍就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