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潘志艳,是会泽县马路乡一名大学生村官,目前职务为旁官地村党总支书记助理。2009年9月,她从文山师专毕业后,报考了大学生村官,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旁官地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在这个平困的山村一工作就是三年。回首三年的工作历程与生活,有过激情满怀,但更多的是现在的恬静淡然;有过理想高昂,但最重的支撑力是如今的脚踏实地,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她用汗水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从小事着手,细心工作
如果你每天从事的工作就是写写材料、打扫卫生、洗碗刷盘、日常整理等一系列看来琐碎的“小事”,那么在把这些“小事”做到完美的条件下你能坚持多久?也许大家会说,她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生,难道就只配干这种工作吗?其实不然。也许你是有能力从事一些“含量”更高的工作,但往往就是这些小事,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毅力和严谨度。上任伊始,正值烤烟收购。为抓好烤烟收购工作,村干部都统一在村委会开火吃饭。她想去帮忙收烟,但村支书只让她在村上做饭。她就把做饭扫地、洗碗抹筷的事全包了。她来了半个月就做了半个月的饭。时间长了,她忐忑不安:作为一名村官,除了扫地、做饭还能做什么?回想大学时候的美好时光和毕业后的理想希望,在看看眼前的处境,三年大学不就白读了吗?失落、迷茫、无助随之而来,话也少了许多,但她坚持住了。在那几个月,她每天上班的第一事情就是打扫卫生,然后做饭洗碗等,她整整做了好几个月,一天也没有间断。有一句名言,大家听得很多,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工作处在起步阶段的她们来说,不仅要做这些小事,更要主动的做好小事,面对小事,要细心,切忌“勿以善小而不为”。慢慢你就会发现,繁琐的小事更能磨练她们的意志和耐心,让她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变得充实,不再像学生时代那么理想主义,在理想与现实的磨合中开始与浮躁渐行渐远。
她的老家就在旁官地村,晚上回到家中,父母问这问那、问长问短。她非常清楚父母的关心。她跟父母说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现在派上大用场了,自己在村上多么高兴、多么快乐……其实当大学生村官,各种专业毕业的都能发挥特长,她自己在大学里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基本用上了。她常常教她们村的小孩读书识字,她只想让他们多懂一些。
夜深人静,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脑海里总闪出一个问题:她该如何更好地当好大学生村官?于是她从一些小事开始做起,她是一个大学生,别人能做的事她也能做。她拥有的是大学的知识和农村人的质朴。她虽然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农家饭长大的她,从来没有缺失农村人的纯朴和本份,她下定决心用农村人的真心去待人、用大学生的爱心去帮人、用村官的责任心去做事。她就从整理村委会的文件、资料,打扫办公室、写村上的文字材料等事做起。她就脚跟脚与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帮助村民调解纠纷,调查全村基本情况,闲下来时就帮帮困难老人做点家务……慢慢地,她渐渐在农村这一大课堂里学到了一些农村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也体验到了当村官的苦与乐。她和陈大明、张支云两位老人比种包谷之时,面对他们不信任的眼光和有点带挖苦她的话语感到苦;当她种的玉米比他们的收成多时感到乐。当她帮李寿荣因被管绍龙家的狗咬伤一事调解时,面对他们叫她不要管他们家务事时感到苦;当她看到两家各让一步,握手言和时感到乐。当她挨户挨户做人口普查工作被狗咬时感到苦;当她进村入户次数多了,小狗向她摇尾巴时感到乐,特别是当完成村上的人口普查工作后,又被乡人普办抽去帮忙,还得到省级表彰时,她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快乐……
二、和村官同仁们一起背水抗旱经历让她终身难忘。
对于严重缺水的马路乡,旱灾总是有缘,2010年是百年一遇大旱,2011年遭受严重夏旱, 2012年的春天,马路乡农民没有过早备耕点种,而是想方设法在山沟中找水源解决吃水问题,但找来找去水还是在海拔高差1000米以下的牛栏江、硝厂河里,看得到拿不着。在旱灾中,最苦最难的还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因无劳力也无钱买水,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时光飞逝,旱灾从此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2010年之前抗旱救灾中,她就跟旁官地村80岁的五保老人潘学德背水和做家务,然而最让她难忘的是和大学生村官同仁一起背水抗旱的经历。
2010年,马路乡遭遇了历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她被安排参与了马路乡团委组织的抗旱救灾义务送水队,到当时全乡缺水严重的岔河等村帮村民背水。这一次实战演练和锻炼,让她深深感受到了帮助村民的乐趣。今年,已经是会泽县连续干旱的第三个年头了。她想去帮缺水的群众背水。年初,她把想法向马路乡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后,安排她到干旱最严重的大坪村下大箐小组蹲点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没有水一切都无从谈起。下大箐的乡亲们没有过早备耕点种,而是想方设法解决吃水问题。下大箐村位于牛栏江边的半山坡上,持续的干旱让全村的水源点全部枯竭。乡亲们只能到海拔高差1000多米,路程距离至少4到5公里的牛栏江背水吃,他们顺着陡峭的山路到江边背水,来回一趟要4个多小时。
进村后,她背上水桶和老乡们一起到江边背水。背了几天后,她打电话给另外几个大学生村官,建议他们来这里帮老乡们背水。她的提议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她们给这支队伍起了个名字:叫做“大学生村官抗旱救灾送水队”。大家驻扎在下大箐村为乡亲们背水。
她们为下大箐村背水的第一户是71岁的赵德章老人。他家的屋顶没瓦、房屋没后墙,看了就让人心酸。趁天色还早,她和大家赶紧背着水桶直奔牛栏江。在路上她和大家合计:大家捐点钱帮老人把房子盖上瓦。村官的工资低,她们几个村官七拼八凑才凑了3150元,这点钱是不够的,还得再想办法。一个星期后,她们和当地老乡相处得比较融洽,老乡们愿出义务工帮赵德章盖房子。她们捐的钱够买材料,在村民的帮助下,赵德章老人的房子就盖好了,她们都感到非常高兴和值得。
当她第一次背水到83岁的周春姐老人家中时,老人和她讲起了她的家庭情况。老人说,她是个孤儿,现在带着的两个孙子也是孤儿,一家人是三代孤儿了。一家3口的生活是周奶奶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维持的。周奶奶说她只有两件衣服,一件在家穿,另一件要新点,只有去赶街或者去亲戚家才舍得穿。周奶奶说得最多的还是几年干旱带来的影响,好在乡上、村里的干部经常会发救济粮给他们吃,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吃水难。面对如此困境的家庭,周奶奶充满希望地说,她的大孙子外出务工去了,多少能苦点钱回来给还在读五年级的小孙子上学,等他们长大了日子就好过了。谈话间,老人起身去屋子里搜出两颗水果糖,硬是要塞在她手里。水果糖本来是周奶奶买来给小孙子吃的,现在她给她背水,一定要叫她收下。她左说右说不要她的糖,但周奶奶说不收下就不要她给她背水。她实在不好推辞,只好收下这一颗充满生活辛酸与老人对她无比感激的水果糖。这颗糖她一直舍不得吃。周奶奶面对如此困境,却对生活充满乐观与希望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她下决心,一定要为她多背几桶水。后来,马路乡的领导和她们几个村官给她捐了1000元钱。她见周奶奶的衣服也快烂了,就给她买了一件新衣服和一条新裤子。
77岁的李翠英老人和老伴带着一个孤儿过日子。她对她说,吃的没有问题,政府会发粮食,最大的困难也是没有水吃。她和老伴的身体都不好,没有劳力背水,水窖也挖不动。之后,她们除帮她背水外,又帮她挖了个水窖。当水窖挖好时,老人进屋里翻了半天,翻出几块老火糖给她们吃。这几块老火糖是李奶奶过年前用玉米熬的,她一直舍不得吃,现在拿来给她们吃,她们哪能吃得下。因为她知道在马路乡的农村,不管是谁进入农户家,如果主人舀碗水给他吃,就是对他最大的礼遇。因为没有水,李奶奶翻出老火糖来给她们吃,这更是最高的接待。
在背水的过程中,累和欢乐与她们同行。从村子下到江边,年轻力壮的她们几下就跑下去了。但把水背在肩膀上时,脚步就慢了。有时爬到半路就背不动了,经常累得满头大汗。累了她们就在路边的石坎上歇歇,讲讲电影里的故事。她们经常讲的是电影《人在冏途》中的王宝强,只要一说到他买彩票中奖、开车开了睡着、住旅馆、最后当上老板等情节时,大家就不累了,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农户家里。有一天,她在背水过程中摔了一跤,大伙都叫她不要背了。可是当她把手伸进包里摸到周奶奶给她的那颗水果糖时,她脑海里呈现的是渴望帮助孤寡老人和失去父母关爱的孤儿,他们需要这桶水。想到这里,她坚持把水背到老乡家中。
其实,以他们弱小的身躯天天背水也无法挡住无情的旱灾,但这也是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帮他们背点水、哪怕是只背一滴水,她都觉得有价值;帮他们挖个水窖、做点农活,就算跟他们聊聊天,她都觉得有意义。今年3月9日,在县、乡两级领导的关心下,下大箐村的泵站投入使用,不用去牛栏江背水了,她们就到其他吃水困难的村帮忙。
回想起在下大箐的日日夜夜,那个标记有“抗旱救灾”字样的水桶是她们最好的战友,当地热情纯朴的老乡是她们最好的亲人。当想起老人们有水吃高兴的样子时,她真正感受到了当村官的价值。
在下大箐村,他们只是做了他们自己份内之事,由于精神感动了一切,被媒体发现,以她为组长的背水抗旱小分队还上了报纸等媒体,还得了 中央、省、市领导的批示。2012年5月4日,她有幸参加了全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还受到了中组部李源潮部长的亲自接见,并握手合影留恋,趁次机会她把他们小分队的背水经历给领导和记者进行了汇报,这对她来说是最大的荣耀,她感到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了。
三年来,她经历了农村不是特别多的故事,但是让她感受了不少的情节。虽然她每天接触的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她享受到了农村人肩扛锄头的乐趣,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对灾区群众的情,感受到了乡亲们对生活充满无比的希望和他们对她的爱。
今年9月,她的大学生村官任期即将结束,又一次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她,未来走向何方是她不得不面对的最现实问题,但无论她身居何处,她都会珍惜当村官三年来的一切,因为它是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作者 保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