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夏,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衡阳师范学院毕业生中的离情别绪因此被冲淡了许多。还差一个多月就要离校,同学们四处奔走,“哪有招聘考试就去哪”。
和很多同学一样,英语系24岁女生王海燕也仍然没有找定自己未来的第一份工作。王海燕原籍攸县,父母都是农民,不过她并不特别担心就业问题。学生党员,系团委副书记,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在手,如此骄人资本令她增添了不少自信, “大不了当老师或者去沿海打工”。
那期间,她回攸县应考农村信用社职员,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她到明阳、健坤等县里有名的民校应聘,试教也都顺利通过,只等着签约上班了。但她并没有急着做选择,因为她还在等待另一路消息:自己参选 “大学生村官”的结果。
5月份,系党委书记告诉她全省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拔一批“村官”的信息,并推荐她报考。她欣然应允,并于6月份参加考试。7月份传来消息:她顺利地成为全系仅有的3名未来 “大学生村官”之一。
去年8月初,王海燕去了攸县县委组织部接受岗位培训。8月14日培训结束时,组织部张榜公布了各 “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地点,分配王海燕去的是攸县槚山乡。
“当时看到这个 ‘槚山’的‘山’字时,我突然想哭。家里培养我读完大学,难道真的就这么去‘山’里当村官?但是平静下来一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勇敢面对。依我的性格,如果临阵逃脱,可能一辈子都会后悔。”王海燕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
头一月,不知道自己是啥
接下来,王海燕与组织部门签下了 “村官”合同,任期为3年,每年工资加起来仅约1万6千元。
8月17日,槚山乡组织委员易小云开车把王海燕从县里接到乡政府。这里离她家约50公里,却是一个她之前从未到过的偏僻丘陵乡镇,乡政府院子就在公路边,比她预想的还要小些。她的住处就安排在乡政府院内,工作地点则是乡政府所在的大沧村。
说是 “村官”,其实只是村支部书记助理,真正的村官是从村民中选出来的,王海燕自然没有资格。
乍来头一个月,王海燕有点无所适从, “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呆在政府吧,政府的人再忙都不关她的事;跑到村上吧,村干部一般不来村部办公,临时有点事,没必要也来不及叫她。
经常会有大学同学打电话来,王海燕都不敢说自己在当 “村官”,而是心虚地用一句 “还没找到事呢”来敷衍。
“浑身的热情找不到发力点,好像自己是多余的”。她有点慌了,情急之下,决定发狠:天天去“缠”村支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