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村民手里拿到了“信用证”
今年8月,民和村村民吴维国要抓一些小猪崽,他来到镇上的商业银行,递进去一个小绿本,填了张表后,很快拿到了2万元的贷款。
说起这个小本子还有一段故事呢。
黄俊刚到民和不久,一个村民找到了他,原来这家农户想从商业银行贷些钱发展花木,结果被一口回绝,他找到黄俊希望村里出面担保。
黄俊了解到村里和他有同样创业想法的人还有许多。但大家都苦于没有启动资金,10多年前民和村曾经发生过震动全省的“春风皮鞋厂集资案”,此后各金融企业都把民和视为贷款的“高危地区”。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黄俊结合大学学到的知识想到了“集中授信”,建设“信用村”,由村里出面集中获得贷款资格,再由村民分次申领,把村集体和个人的风险绑在一起。
黄俊带着会计挨家挨户梳理出村民信用档案,最终民和村通过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村”资质验收。
前面说到的吴维国是“信用村”的受益者之一,这个在车祸中双腿残疾的村民,前两年,发现生猪市场火爆,贷款买了100头猪苗,半年后出栏竟然赚了5万多元,现在吴维国养猪规模越来越大。
建信用村难,守住“信用村”的金字招牌也不容易。一天,小老板翁传明急匆匆找到了正在开会的黄俊,原来他从商业银行贷款4万元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眼看还贷日期临近,无奈之下,找到黄俊求助。一听说这事情,黄俊比翁传明还着急,根据当初的协议,只要民和村里发生一次逾期还款的事,所有人贷款都会受到影响。黄俊迅速联系了本村的几个企业老板,大家最终一起出资帮翁传明渡过了难关。
用知识技能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这是黄俊和其他村官的不同之处。
10年前,还是樊庄村团支部书记的黄俊发现,樊庄地处328国道、京沪高速和宁通高速交汇点,他提议搞一个物流园区。虽然樊庄的许多干部还不了解物流的具体含义,由黄俊牵头,一个占地达100亩的物流园区开始建设,这也是江都最早的村级物流园区,如今这个物流园区产值已达5000万元。
在民和村,网络已成为村民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助手,这也是黄俊开的头。2004年,村里的老主任闵章林在黄俊的帮助下,第一次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当时闵章林无意中得到了一份“中华红叶杨”的宣传资料,搞花木的他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其他信息。黄俊知道后,立刻带他来到电脑桌前,帮他上网查找,10分钟不到,中华红叶杨所有的信息都被查了出来。那以后,电脑、网络、远程教育很快在民和村普及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