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怀柔区在岗大学生“村官”356名,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的工作目标。整体上看,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管理比较规范,大学生“村官”的队伍比较稳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但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怀柔区的356名“村官”毕业于全国89所高校,涉及工商管理、农学、林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电子商务、法学、汉语言文学、建筑工程等30多个专业门类。按学历划分,硕士研究生6名,占选聘人数的2%;本科生221名(其中双学位5名),占选聘人数的62%;专科生129名,占选聘人数的36%。按性别划分,男生195名,占选聘人数的55%;女生161名,占选聘人数的45%。按成分划分,党员109名,占选聘人数的31%;团员247名,占选聘人数的69%。按生源划分,北京生源210名(其中怀柔生源178名,占选聘人数的50%),占选聘人数的59%;非北京生源146名,占选聘人数的41%。
一年多来,全区有逾百名大学生“村官”参加了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外事办等单位组织的活动,其中50多人受到了区里的奖励,英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比赛等多项活动都有大学生“村官”的身影。在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方面,各镇乡充分发挥“村官”助理的自身优势,将农村党建、农业普查、普法宣传等重要工作交给“村官”助理,他们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和特长,创造性地开展了多项工作。
二、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做法
一是“三级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了《怀柔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的考核、工作纪律、安全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各镇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实施细则,对大学生“村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规范化管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怀柔区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区、镇乡、村齐抓共管的“三级管理”模式,有力推进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
二是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区委组织部和区人事局通过开通专用电子信箱、建立“村官在线”专栏、创办《大学生村官在怀柔》专刊、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召开中秋联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村官”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尽快适应农村生活,进入工作角色。
三、存在问题
一是少数镇村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调查发现,个别镇乡和部分村的领导对“村官”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管理不够严格,关心不够到位等问题,使部分镇乡“村官”助理整体出现情绪低落、思想迷茫的情况。
二是岗位职责不清,工作任务不明。镇村在“村官”的使用上存在随意性。有的“村官”反映,任何村干部都能给自己派活,如沏茶倒水、打扫卫生、打字复印等等,把他们当成了“全能”干部、“打杂”干部,有的“村官”成了村书记主任的专职秘书。还有一些镇乡以实行科室帮扶的名义,让“村官”长期滞留在镇里,帮助镇乡机关工作。
三是对“村官”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目前,对“村官”助理的整体教育培训计划没有出台,也没有完全纳入各级组织对村干部的培训计划。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各村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不同,管理严格的村,“村官”经常加班,而有些村的“村官”无所事事,甚至脱岗。
四、几点建议
第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北京市总体人才战略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些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院校,人数较多,对此要健全各镇乡、村的领导、组织机构,加强对“村官”的指导和管理,为他们顺利开展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二、健全完善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各镇乡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健全完善制度,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要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发挥考核作用,要指派专人负责“村官”的考勤考核上报工作,必要时可以建立“村官”互相监督的制度。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村官”岗位管理制度、休假及存休制度、请假审批制度、表彰奖励制度、工资发放制度等,从制度上规范“村官”助理。
第三、完善平台建设,开展有益活动。大学生“村官”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技能较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较快,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意识。各镇乡应根据“村官”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成立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小组,开展定期交流、参观、学习、联谊等活动,以便相互交流沟通,使他们的工作思路与方法能够及时共享。同时,鼓励发挥“村官”的团队作用。
第四、加强培养教育,不断提高素质。各级组织要为大学生“村官”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新选拔的“村官”要进行上岗前综合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对在岗的“村官”要建立定期集中学习培训制度,重点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农业实用技能、农村工作方法及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在工作中要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大学生“村官”接触农村工作实务,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提高其实际的农村工作能力。
第五、提前谋划考虑“村官”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有关政策,每届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服务三年。调查中发现,“村官”对三年后的去向非常关注,思想压力比较大,最担心的是将来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工作。对此,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建议:一是对于有意愿、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村官”助理,可安排在村干部的实职岗位上,进一步加强实践锻炼,增强他们在农村干事创业的信心。二是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宣传“村官”助理的就业政策,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对有意在基层自主创业的“村官”助理,有关部门在手续审批、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三是组织当地企业召开专场招聘会,积极为“村官”助理就业创造条件。四是考虑为“村官”助理留出部分机关和事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