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叶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杨楠
大学生到村任职,在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大学生从学生到村官的转变,不免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发挥“村官”作用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接轨”。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尤其是进入农村,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自己的“身份”在短时间内还保留着学生的“元素”,从学生“角色”向村官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工作方面,由于受语言环境、工作条件等农村现实情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村官存在“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等问题,自觉开展工作的能动性不强,工作思路比较模糊,缺乏灵活性、预见性。同时,在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工作成效不够明显,而且大部分以宣传政策、讲解致富信息等内容为主,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沉下去”察民情、解民忧。尤其是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个别大学生村官由于受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一些顾虑,心理有一种压力,工作中缺乏勇气和胆量,与群众的之间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心理疏导、政策帮带,积极转变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到自觉服务农民群众的行动上来。
变“跟踪管理”为“全程服务”。虽然乡镇党委将大学生村官服务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但在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方面还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在组织、协调、服务方面成效不明显。个别大学生村官存在有工作激情却没有实际动力,有想法却没有干劲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尤其是党组织主动探索研究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太少,在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乡镇党委在关心照顾上考虑多,但在引导帮带方面还做得不够,突出表现在对大学生的想法了解不够,总认为大学生来村里工作最多三年,三年之后,大学生村官还有选择考录公务员的机会,在重用大学生村官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大力开展支部党员结对帮带大学生村官活动,努力提升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本领,形成办事讲方法、遇事讲奉献,在关键时刻能用得上、做得到、干得好,切实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变“心存疑虑”为“满怀热情”。从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情况来看,除个别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外,大部分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因为“特殊”的身份,致使他们在工作中存在一种依赖心理,认为无论大事小事,村党支部书记都会自己考虑,自己只要按照书记的安排去办就行了,助理的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即便是主动深入农户家中开展帮扶工作,也有乡领导、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干部一起协作,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充当“协作者”的角色。个别大学生村官在实际行动中顾虑多、想法多,总认为自己是来锻炼,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当大学生村官只是一个渠道,想通过这个渠道去选择更好的工作,甚至有个别人持一种观望态度,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部分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对未来存满着美好的愿望,在担任大学生村官后,现实的工作环境与他们的愿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落实工作中只停留在查、看、问、答环节上,出现了讲政策的多,真抓实干的少;要求的多,带头落实的少;找问题的多,想办法化解矛盾的少。通过开展座谈讨论、思想互动,进一步端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认识,明确自己的职责,积极调整心态,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