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晨报》报道,各路古琴大师云集重庆:吴钊、余青欣、李祥霆、戴晓莲,近20位大师担纲独奏,12月中旬,一场60年开天辟地的古琴盛会奏响山城。与“古琴盛会”相得益彰的是,刘兰芳、冯世全、牟玄甫、黄婉秋、黄立杰……这些中国艺术界响当当的大师,作为“儿童音乐启蒙工程”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在未来的两年里,每个月都将来到重庆,给山城爱好音乐的儿童义务授课。
由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主办的“儿童音乐启蒙工程”之“大师艺术讲堂”是一次大型公益慈善活动,邀请国内器乐、舞蹈、声乐、绘画等诸多最顶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参与,通过“大师艺术讲堂”的方式,让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这一系列活动办得都好,请到的艺术家全都名副其实,只是“大师”称谓值得商榷。
何谓大师?大师应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独步同门卓有建树,且当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比如齐白石、王国维、梅兰芳、侯宝林,这些大师的名字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几多国人不知道他们?改革开放以来,“老师”这一称谓渐兴社会,在“同志”式微的背景下,“老师”比“师傅”更加亲切、礼貌、知性。但是随着喧嚣热闹红尘翻滚,现在评审台上的“老师”变成了“导师”,而且动辄就把所需人物纷纷尊为大师——泛滥情状,不逊过江之鲫。
前几年在“名人面对面”的访谈中,主持人对冯小刚说:“再拍一两部电影,您也可以成为大师了。”冯小刚说:“别别别,我既成不了大师,也永远不当大师,大师的滋味好受吗?你到哪儿别人都说大师来啦,你自在吗?”冯小刚很自知,他对大师再明白不过,所以他才根本不把大师放在眼里。
当年季羡林坚辞大师之谓被学界传为佳话,但是挡不住后来者的渴求汹涌。今日多少人愿意奉人“大师”,又有多少“被大师者”欣然乐享?在此只想饶舌一句:即使你真有大师的高度厚度与知名度,也当以季老的“坚辞”为鉴,任他“妄尊”,我不“妄纳”,当一回毕加索:“我一听到这个称呼,就恨不得要说,什么狗屁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