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多为圆形的土围楼,石制方形的泰安楼极为罕见。 徐沛 摄
大埔将打造“泰安楼客家文化园国家4A级景区”。 章庆煌 摄
广东梅州市大埔县被称为“客家建筑大观园”,大名鼎鼎的清代方形石楼——泰安楼就在县城一隅。如今,大埔县委、县政府计划将泰安楼与周边景点连成一片,以“文化+旅游”为特色,共同打造“泰安楼客家文化园国家4A级景区”。
罕见的方形石楼
大埔拥有客家建筑的诸多形式,你想要见到的任何一种客家民居,奢华高贵如客家圆楼、方楼、走马楼、半圆楼和围龙屋,简朴实用如小户人家住的“三堂屋”“下山虎”和“锁头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这些漂亮、有年代感的房子,远可追溯到400年前,而八九十年的宅院更是到处可见。
清代方形石楼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城龙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9年历史,总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现已列入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楼可称得上是大埔第一楼,客家民居多为圆形的土围楼,石制方形的泰安楼则极为罕见。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为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了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大小节庆日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
据说,泰安楼的蓝姓祖公蓝少垣原计划在石楼的右侧也建一个同样的方石楼,构成鸳鸯楼,可后来蓝少垣因意外早亡,该计划最终没有实现,所以成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单片楼。
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秋、春节等重大节庆日,现在仍在泰安楼里居住的蓝氏后人,便会在泰安楼祠堂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海内外兄弟祖叔都会回到泰安楼悼念先人,饮水思源。
泰安楼里故事多
今年初夏的傍晚,笔者第一次来到泰安楼,推开镶着铁皮的厚重大门,伴着沉重的开门声,一眼望去,暮色四合中的泰安楼威武沉着、干净整洁,整个楼四四方方,显得疏朗大方。据了解,现今依旧有6户蓝氏后人在此居住。在大门正厅两旁的石椅上,蓝氏后人蓝老伯悠然自得地扇着大葵扇、哼着小曲,看到有人前来,便很热情地起来招呼笔者“进屋来吃茶”。
在大埔,只要有客临门,主人都会放下手中的事,煮水烹茶招待客人。大埔客家人特别热情好客,而这也是大埔最让人留恋的地方。客家出好茶,好茶在大埔,喝着客家茶叶泡的功夫茶,蓝老伯向笔者讲述了关于泰安楼的故事。
蓝老伯年近七旬,在泰安楼出生、成长,至今一直生活在这里。200多年以前,蓝氏祖宗蓝少垣在上海、漳州等地做生意发家,最后衣锦还乡,决定为自己的家族建立一座永世恒昌的坚固楼房。这似乎是客家人的一个传统,无论在外地是否功名显赫,最终一定会回到家乡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屋。
泰安楼的大门上镶着厚厚的铁皮,让这座约有250年历史的古老方形石楼更是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推开它一探究竟。这个独特的大门,乍一看,是一座雄伟威严的门楼,细一看,原来这门楼是镶嵌在墙上的。谈起泰安楼的大门,笔者问道:“这座雄伟的门楼怎么是镶嵌在墙上的呢?”蓝老伯开怀大笑,跟我娓娓道来。他说,蓝少垣当时是做生意起家的,按照旧时的说法,没有功名的家族是不能建门楼的,而这个精明的蓝姓祖公灵机一动,就想出了这个绝妙的办法做了个假门楼。一眼望去威武雄壮的门楼,谁能料想蓝氏祖公的心思呢?
在兴建泰安楼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时蓝少垣在该楼工程建设进入到第三层时,他将办公地点也搬到二层的一间房子里,并且告诉工人们,凡是前来领工资的工人,不管是谁,都要手提两块砖到三楼后才能领工资。那时候的工资是每日清算,结果蓝少垣就用这样的方法节省了建泰安楼第三层所用火砖的搬运费。
打造国家4A级景区
如今,大埔县委、县政府计划将泰安楼与周边景点连成一片,以“文化+旅游”为特色,共同打造成“泰安楼客家文化园国家4A级景区”。大埔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泰安楼客家文化园规划范围包括泰安楼、西湖公园、文体中心、文化中心、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为0.49平方公里。按照品“文化”、观“奇山”、赏“秀水”、看“百花”的思路,融入客家文化元素,把泰安楼客家文化园打造成“一园三城”(即文化产业园和水城、绿城、花城)。
大埔县委书记林健雄说,大埔县作为广东省贫困县之一,穷经济、富文化是大埔一大特点,大埔自古崇文重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科举时期有翰林15人,进士58人,举人298人;辛亥革命后,文官武将代不乏人,名人贤士层出不穷,仅埔籍将领就有109人;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如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抗日名将吴奇伟等杰出人物。泰安楼客家文化园国家4A级景区作为大埔县今年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大埔县旅游行业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现大埔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以项目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两手抓,大力推崇客家文化,让大埔县走出去,让外面的人走进来。(吴美燕 叶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