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擂锣”(打招呼),客人来访要“接锣”,铁哥们会强行“托鼓留宿”,发生纠纷还有独特的“问安”礼仪。广东人有深厚的龙舟情结,不过端午虽然热闹,但对于不太熟悉广东龙舟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年轻的广州人,端午除了看热闹,还真不太清楚“龙舟竞渡”的种种门道。记者采访番禺著名的民俗专家屈九先生,详解最传统的“龙舟礼仪”,品味原汁原味的龙舟文化。
屈九表示,龙舟出行有一套独特的龙舟礼仪,就如我们现在开车上路,有一套完整的行车“规则”。
见面“擂锣”:
即将船上的铜锣无节奏地密敲。例如当两条龙船在河上游弋碰头时,就算相互不认识,都会停下鼓点,只用频频密敲的锣声向对方打招呼。两条龙船擂锣后,如果要表示更友好的,则会相互扒三个来回才响鼓。
接锣:
每个村的龙船会选出一至二人谨守着入村的涌口(或漖口、河口、水闸口),一看见过往龙船游经本村涌口之前,就用铜锣密密敲击。对方听见锣声,就知道这一条村很欢迎自己这条龙船入涌表演了。在外来船入村表演几个来回后,接锣的人就会指挥本村村民招呼外村龙船停下,上岸喝茶。之后本村村民就会走到对方船上,用手按停对方龙船打鼓的鼓手。意思是说:“不要再响鼓了,上岸饮杯茶,食个饼吧。”
托鼓留宿:
有的农村较富有,遇上友好的龙船来探亲时,主人除留饭外,还会留宿看戏。这就有托鼓(抬鼓)礼节了。所谓“托鼓”,就是将来探亲的龙船的大鼓强行抬托上岸,使人家没有鼓指挥航行。于是客方的龙船队便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留下来。
问安:
龙船活动有时因风雨等客观环境而产生意外,于是就产生了“问安”这种礼仪。要进行问安这种活动通常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沉船,二是龙船之间发生碰撞而造成不愉快事件。
屈九亲自见证了这种“问安”礼仪,1962年的农历五月初四,番禺就发生了这种情况。那天是“新造景”,在趁景中有两艘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不愉快事件的龙船因受水流冲击太接近而产生了选手之间的碰撞,继而双方打了起来,造成各自的乡村所属龙船产生混战,就是该年盛名一时的“新造龙船事件”,之后公安部门介入得以平息。
一个月后,屈九所在的村因没有参加混战,组织人员去各村“问安”,所谓“问安”,实际就是去调解双方矛盾,去做和事佬。在进行“问安”时,往往会带上一份“见面礼”,就是奉上礼饼两包。
龙船景:不赛速度赛装饰
屈九是土生土长的番禺化龙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后人,研究番禺的本土文化数十年,对于传统的龙舟文化更有深刻的认识。 屈九说,传统的龙舟文化,最主要的是看“景”。所谓“龙船景”即是各地有龙舟的乡村按当地自然地域、潮汐而约定俗成在某月某日进行龙舟竞赛或相互探访,而龙舟聚集的地方,则谓之为“景”。
因“龙船景”不争名次,只注重表演技巧,故称“应景”,也叫“扒文龙”。在应景当天附近的民众都会穿上新衣到沿岸看龙舟表演各种技艺,广州话称之为“趁景”。
龙船应景前,还有“抢青”仪式,应景活动开始之前,各村还会将本村供奉的神像置于龙舟之首,以罗伞盖住,这时龙舟在八音鼓乐的伴奏下在河面漂游,称之为游龙舟。
“应景比的不是速度,而是比龙舟的装饰艺术,桡手动作整齐划一以及龙舟各方面的协调性,有时虽然有数十条龙舟展旗竞先,场面壮观,但绝对不是为了奖金。”屈九称。
扒龙船是群体活动,以传统龙而论,长的可容一百零八人,短的也可容六七十人。究竟龙船在活动中靠谁指挥其起止、进退、左右呢?其实,扒龙船中应该是旗手指挥鼓手,鼓手指挥桡手(运动员)。也可以说鼓手用视觉接受旗手的指挥,桡手(运动员)用听觉接受鼓手指挥。这样,龙船才能进退有度、步骤一致。船上的主梢(舵手)看旗手指挥掌舵,鼓手看旗手击鼓,桡手听鼓声扒行。
常用的旗语有几种,左拐弯——旗手执旗向左方挥点,右拐弯——执旗向右方挥点,停船——旗手高举旗向上直竖划圈,转身——旗手高举旗向上横划圈(即圈头,扒船者转身将尾当前端)。旗手要根据不同的水域和流速,选择不同航行路径与速度。(记者李立志 通讯员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