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记得2011年9月,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怀揣着大学生村官录取通知书,踏上了前往汤湖镇白土村的汽车。将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我来到了村里,只见漫山的茶叶、苍翠的茶树、成片的茶园,三三两两的采茶姑娘灵巧地采摘着鲜嫩绿叶,一栋栋民居楼点缀在这绿色的海洋中,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里蜿蜒而过。白土村给了我如仙境般的第一印象。
从不喝茶的我从此离不了“茶”。工作生活中我经常深入茶园,访问茶农,熟悉茶市。村干部说:“茶乡的干部不能不懂茶。”所以有事没事我总爱一个人来到茶园,向正在茶园里劳动的村民学习采茶、施肥、剪枝、栽种等技术,经常走进村民家中,学习制茶过程。茶叶早市的时候,还爱跟着村民来到茶叶交易市场熟悉行情。就这样,在村民的耐心帮助下,我这个外行对茶叶有了更多的了解,更让我在工作中找到了重点和突破口。
白土村是遂川县茶叶第一村。如今,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5000亩,全年干毛茶产量达20万斤,产值2000多万元,茶叶成了村里的支柱性产业。但茶叶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产业规模小、劳动力紧缺、知名度不高等诸多瓶颈制约。
为提升产业层次,村里提出了“两扩一提”方针,即不遗余力扩大茶叶产业规模,扩大茶叶知名度,提高产业化水平。记得在2011年开展茶叶冬种的那段日子里,村干部和我日夜奔波,白天摸清适合种茶叶的山头地块及其户主,晚上打着手电筒来到村民家中宣传茶叶种植优惠政策。还记得红星组村民郑世贵,一直不同意在自家的八分水田里种茶叶,原因是担心田里都种上茶叶了,以后吃什么。为了转变他的思想,我几次跑到他家,跟他算经济账,让他明白种植茶叶的效益比种水稻要高2—3倍,并找来种茶致富的村民现身说法。好不容易,他才点头同意在自家责任田里种植茶叶。
2011-2012年两年间,白土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1200余亩,进一步壮大了茶叶产业规模。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狗牯脑”茶基本上靠手工采摘,茶叶规模的扩大使得采茶工更为紧缺。
2011年清明节期间,正是“狗牯脑”茶生产的黄金季节,每斤市价达到了400元。村民们自然喜上眉梢,但许多村民却也一直为招不到采茶工发愁,眼睁睁看着本可以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茶叶变成了毫无作用的树叶。了解到这一问题后,我与村支书、村主任商量,并向镇政府作了汇报。镇里迅速拟定了应对方案,为全镇的茶农在县电视台做了采茶工招聘广告,并在全县范围内发送了10万多条招聘短信,同时号召大家发挥人脉优势多方引进采茶工。
这时的我,专程回到家乡,发动亲戚朋友帮忙寻找有意向前往白土村采茶的人。一个春天,我为村民们招聘采茶工近200名。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正在微博上更新“狗牯脑”茶信息,一个远在河南的朋友来电告诉我,他在我微博上看到了“狗牯脑”茶的信息,想托我买几斤好茶孝敬老父亲,我欣然照办。没几天,朋友告诉我,老父亲喝后大赞“狗牯脑”茶的清香醇厚。后来,我几次把村里的“狗牯脑”茶捎到了千里之外的北方。“狗牯脑”茶能够走得越来越远,不仅因为茶叶本身的珍贵,更有我们每个茶乡人的宣传推介,特别是县里举办了两届“狗牯脑”茶国际文化旅游节,大大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
因为茶,我从对村庄的一无所知到熟悉村情,从一个稚嫩的大学毕业生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村民也从当初对我的陌生到如今的关爱与信任。
有一次,我来到了坑尾组的梁观林老人家,老人的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一个先天残疾的孙女与他一起生活。在了解他家的困难后,我根据相关规定为他申请了低保。但由于一时疏忽,老人的低保账户出了错,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拿着老人的折子到镇财政所及时作了更正,并帮助他到信用社领取低保金。此后每次发放低保金的时候,老人总是委托我为他领取。由于家里劳力紧缺,老人家茶园里的茶叶找不到人采摘,我又为他从家乡带来了采茶工。同时,我还会定期帮他干一些重活儿。
如今,在走访中,热情的村民们总喜欢把我拉到他们家里,为我沏上一杯他们家最好的茶,然后笑呵呵地为我讲述茶叶的收成与未来美好生活的构想。其实,我并不懂品茶,但茶中蕴含的深情,却能使我久久沉醉。
(作者为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白土村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