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画是居住在我们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传统艺术产品。千百年来,赫哲族通过对鱼皮的粘贴和镂刻,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意识。尽管这个民族现在只有4000余人,但他们创造的鱼皮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节目里, 让我们一起走进龙江文化,走进鱼皮画。
意外结缘鱼皮画
工艺美术师张琳今年44岁,学美术出身,从事过艺术行业。尽管不是赫哲人,但她在鱼皮艺术方面拥有很高的造诣。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琳第一次接触到鱼皮艺术,霎时间,她就被这种艺术形式震撼了,从此对鱼皮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年来,她先后多次深入赫哲渔乡,向赫哲老人学习传统鱼皮画技艺。几年来,张琳创作的鱼皮画作品在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深圳大运会上展出,先后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齐白石艺术馆收藏。
2011年,张琳和黑龙江省残联的十几位残疾人学员共同用400多张鱼皮创作了一幅长5米宽2米的鱼皮画《松花江百里湿地》。经上海基尼斯总部确认,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彩色鱼皮画。
与众不同的鱼皮画
一张普通的鱼皮,是怎么变成精美艺术品的?张琳现场向我们展现了鱼皮画的奇妙。
首先要把画有创作题材的画纸剪下,并拓印在纸板上。然后按照纸板上画的形状,剪出同样形状的鱼皮。最后将裁剪好的鱼皮贴在背纸板上,着色装裱,这样一幅鱼皮画就诞生了。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步骤,不同的鱼皮有着不同的纹理和质地,可以表现不同的形象。例如鱼肚上的鱼皮很薄,油性很好,最适宜表现像鸟、马的鬃毛等飘逸的艺术形象;要是创作类似盔甲等厚重形象,就要选择颜色重、皮质厚的鱼皮。每创作一幅精美的鱼皮画,都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工艺和创作过程。
传统的鱼皮画,多以描绘赫哲人的生活为主,现如今的鱼皮画题材在保持民族风格外,还不断吸取其他种类的设计题材,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更具有时代感。鱼皮画独有的立体感和动感,是其它美术材料所无法取代的,即使收藏多年都不会变质,是艺术收藏的珍品。2006年,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皮画的艺术价值以及市场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
濒临消失的赫哲文化
赫哲族现存人口4000余人,是我国人口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在的赫哲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远古时代捕鱼吃鱼,用鱼皮装饰进而产生的鱼皮文化,随着现代的文明兴盛而濒临消失。
张琳每年都要去几次赫哲人居住地。如今的赫哲人走出大山,接受了现代生活方式,年轻人身上的“赫哲味”也越来越淡。为了将鱼皮文化传承下去,张琳与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面向大学生开设鱼皮画的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艺术。
采访的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长江路上的北大荒文化展馆。这里陈列着众多鱼皮画作品。现有的鱼皮画种类丰富多彩、造型各异。从内容上看,多是表现赫哲族人传统的日常生活画面,也有一部分是表现赫哲族人的宗教信仰,画面极具浓郁的龙江民俗色彩。
如今的鱼皮画,已经是黑龙江省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鱼皮画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