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杰 李占江
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属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前不久,山东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调研团通过走访山东省几位民间舞专家,对山东民间舞艺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专家呼吁:以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三大秧歌”为代表的山东民间舞,曾经在中国民间舞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全身都是舞蹈,最原始的东西丢了很可惜,千万别让民间舞停下来!
民间舞全身都是舞蹈
“你看那鼓子秧歌,舞起来一鼓一震,多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啊。”今年已近80高龄的山东民间舞专家、山东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刘志军老人,再次谈起鼓子秧歌时依然激情满怀。
据悉,以“三大秧歌”为代表的山东民间舞总体风格是男性粗犷豪放,富有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偏有含蓄之美。而在其中,影响力最大、发展最早的当属鼓子秧歌。
相比“东北秧歌”秧歌成分太多、太浓,山东鼓子秧歌主要体现了男性的力量之美。同时,鼓子秧歌更是山东人民豪爽、奔放的北方人的性格代表。刘志军老人绘声绘色地说:“曾去一个村子看鼓子秧歌表演,鼓子都近两米长、几公斤重,抡起鼓子从你跟前一闪,风呼呼的,能把你带起来。”
山东民间舞专家、舞蹈表演艺术家孙玉照说,“三大秧歌”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高,目前超过“三大秧歌”的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山东民间舞全身都是舞蹈”。每年春节过去,劳动了一年的农民开始全家上场,男的打鼓子,女的负责整理衣服,孩子拿道具,老人或敲鼓或只在一旁看年轻人上场跳。当时,“三大秧歌”的表演不仅仅在本村,一般要挨个村子演出、拜年。一天舞下来,腿都累肿了,炕都上不去,但精神上满足,一年的感情都在这一刻释放出来了。
最原始的东西丢了很可惜
“过年农村秧歌一‘进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观看的人,有的还情不自禁在旁边扭起来,那是一种文化氛围。可是现在的鼓子秧歌基本上没那种味了,也没有那种震撼劲了。年轻人不钻研民间舞蹈了,有时间都到外面打工去了,他们身上也没有过去农民的那种气质了,导致这些民间舞蹈风格慢慢就淡化了。”山东民间舞专家、济南市舞蹈家协会原主席孙丽表示,“民间舞蹈的发展已逐渐趋于形式化,实质性的原汁原味的内容越来越匮乏。”
谈起目前对于“三大秧歌”的传承与保护,孙玉照老人也备感无奈。他讲,现在山东“三大秧歌”除了海阳秧歌每年都举办“秧歌节”外,其他保存传承得都不好。往年一进腊月,农民地里没活了,男女老少都在家里跳秧歌。现在大年初二青壮年男人就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女的。民间有些表演队伍跳得也很好,可是后继无人,很多地方老艺人一去世,人们就不会打鼓点了。
他分析认为,如今年轻一代大多倾向于流行、时尚、高雅的舞蹈艺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与独特魅力。民间舞这些最原始的东西丢了很可惜,必须要有一部分人去做传承民间艺术的工作。
创新应和民间本土更贴近
今年68岁的山东民间舞专家张荫松,曾负责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节目《海阳秧歌》的创作工作,谈起山东民间舞今后的创作方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作品普遍缺乏生活味和本土味。编导应该第一位是生活,可现在创作的“劲儿”使反了,技法成了第一位。没有社会实践,没有对社会整体的了解,怎么能编排出老百姓们喜欢的节目呢?
他还举例说,不久前他带了一台山东地域的节目去台湾演出,结果大受欢迎。从舞蹈、戏曲、音乐,到山东快书,全是山东的民间艺术,所以人家看着很亲切,纷纷表示这么多年没有看到一台浓郁地域味道的节目了。
让张荫松担忧的是,近年来,海阳秧歌等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变得比以前热闹、火爆了,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没有了,主要形式、内容都减少了。同时,表演队伍也没有钻研劲了。过去,表演队起码有一个星期的封闭性训练时间,可现在队伍中年轻人比划一个路子,接着就敢走队形敢上街,所以看着很粗糙,这都妨碍了秧歌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