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跳出“农门”又回到农村;他们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村里的带头人”、“致富的领路人”、“群众的贴心人”;他们共有一个充满时代感的响亮名称——大学生村官。
这一切,源于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
一项高瞻远瞩的中央决策,吸引30万莘莘学子奔赴农村一线
“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2012年,是全国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点击2008年度记忆,一项规模宏大的人才工程,一个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被长久定格。
2008年4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部署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此,大学生村官工作由酝酿计划到正式实施、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中组部牵头抓总,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2008年以来,先后会同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围绕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待遇保障、培养选拔、教育管理、创业扶持、有序流动等方面出台了14个文件,为构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撑。
各省区市积极策应国家人才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优质化选聘、精细化培养、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保障,不断探索实践,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上下齐心协力、各界同向同行,国家战略在广袤原野上落地生根。
从2008年到2011年4年间,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2011年全国选聘4万多名村官,报名的就有35万人。4年来,全国共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目前在岗21.2万名,覆盖全国行政村总数1/3以上。其中本科生达到66.1%、党员比例达到57%、学生干部26%;教育部和中央部门所属院校毕业生达到16%。北京去年还有20名“海归”应聘村官。
无微不至的组织关怀,为村官们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当成后备干部来培养,当成优秀人才来服务,当成自家孩子来关爱”
大学生村官多是80后。他们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僻静的乡村,远离父母走进陌生的人群,如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如何让他们尽快了解乡土风情,融入农民群众,掌握农村工作方法?这些问题,一直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关心。
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要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和政策;要关心帮助大学生村官,促其健康成长并取得成效。”各级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一路保驾护航,深深的关爱、悉心的培养,渗透在选聘、教育、管理、流动等各个环节。“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服务、当自家孩子来关爱”不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令无数学子收获感动、沐浴温暖。
2012年5月4日,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代表作为6000名与会青年中的专门方阵,亲耳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情格外激动。纪念大会后,中组部召开了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李源潮同志到会对大学生村官提出了殷切希望,“善于学习、甘于奉献、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深情嘱托,已化为各地大学生村官的自觉行动。
人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共同呵护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一个年轻的群体在爱的暖流中正不断积蓄能量、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各种示范培训、岗前培训、适岗培训、创业培训有序有效地展开,构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为大学生村官送上了开启农村工作的“金钥匙”。
村官们挥洒激情和汗水,把闪亮的青春风采烙在新农村建设蓝图上
“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就了不得”
“一个学生娃,到村里能干啥?”最初,农民群众心底的一个个问号,如今已变成由衷的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