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去甘肃,如果没有做村官,湖北姑娘肖玉川的人生本来应该是这样:韩国留学已有一年,攻下语言关后将继续留在那里读研究生。毕业后如果回国就业,应该会成为大都市里写字楼中那些有着精致妆容、踩着高跟鞋的“杜拉拉”们中的一员。
人生如果有“如果”,肖玉川的人生应该是这样。
可惜生活从来没有“如果”、“应该”或者“也许”。
现实中的肖玉川为自己规划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来了甘肃,做了村官,并嫁给一位当地人,踏踏实实地落户到了董志塬上一个叫宁县的地方,成功将自己从一个外乡人转化为村里人,并牢牢地扎根在了黄土高原。
从留学生到土村官
肖玉川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的夏天。那一年,她23岁,正是青春好年华。
那个夏天,她从韩国留学刚满一年,回到家乡湖北随州,正在荆山楚水间享受一个惬意的暑假。
一切都是偶然,当她从网上看到甘肃正在全国范围内招兵选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时,肖玉川不顾家人反对报了名。
“上大二的时候,‘感动中国’的徐本禹来我们学校讲他的支教故事。我当时就特别有感触,心想人生能有这样一段经历,也不错。”伏笔原来在那时已埋在心底。当一个去西部基层服务的机会摆在她面前时,肖玉川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一定要试一试。如果考不上,再去韩国读研也不迟。”
初选、复选,笔试、面试……一路PK,肖玉川成功胜出。真的要去甘肃做村官了。父母急了,“你回国也就罢了,为什么要去甘肃?你去甘肃也就罢了,为什么要去农村?你去农村也就罢了,为什么一去就是三年?”
父母心头太多的为什么,在倔强的女儿面前,全都化作无力的追问。肖玉川是个有主意的人:“从小到大,我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没有太多认识。现在有机会让我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为什么不可以?”
父母拗不过女儿,肖玉川去了甘肃。
人生在23岁的夏天,陡然转了个弯。
从外乡人到村里人
那是肖玉川第一次去甘肃。之前,甘肃在她的印象里,“应该是山连着山、沟连着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
从家乡出发,一路沿着铁路、公路再到尘土飞扬的乡间土路,离家越来越远,眼前的风景越来越陌生……只有双脚如此真切地踏上这条离家的路,肖玉川才体会到:湖北与甘肃间的距离,远不是地图上的一条曲线或是地域上的两个概念那么简单符号化。
在省上集中培训后,肖玉川被分配到庆阳市宁县焦村乡任村担任村支书助理。
时隔4年,肖玉川依然清楚记得每一个细节:“2008年8月29日,我正式到任村。”乡干部带着她步行五公里到了村上,在乡干部向村干部“交接”这个新来的女村官时,肖玉川如听天书般茫然地看着双方,她发现自己竟然一句也听不懂。
肖玉川打着一把太阳伞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不远处一群人对着她指指点点。说不上哪里不对劲,但肖玉川感觉到浑身不自在。
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省上统一要求所有的女村官住在乡上。因此肖玉川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交通问题。
第二天,她去买了辆自行车,推着去任村上班了。那天她的主要工作是在焦村乡和任村间的五公里土路上来来回回地练习骑车:“我以前没骑过。”路上行人稀少,间或来往的摩托车,扬起的尘土瞬间令人看不到路……好在长胳膊长腿的肖玉川很快学会了驾驭这种新的交通工具。
从那天起,肖玉川每天骑车早出晚归,再也没打过阳伞,再也没穿过裙子。她想:先当好村民,再当村官吧。
她挨家挨户地主动上门,问老人的健康、说孩子的学习、聊地里的收成……几个月后,她不仅完全能听懂当地方言,并且还能说上几句。至于任村共有多少人家多少人口,谁家地里种些什么、谁家养了几头猪等等,全都了然于胸。
2009年3月,村民任永红在修剪果树时摔下树受了伤,妻子患病无法下地干活。知道这个情况后,肖玉川请来了一位技术员,对任永红家的3亩果园进行及时修剪,并联系医院为他妻子看病。那天修剪完果树,任永红一家硬是要留她吃饭。肖玉川知道他家情况不宽余,不想添麻烦,骑着自行车准备往外走,任永红拖着病腿硬是拦着车子不让走。吃饭的时候,肖玉川发现自己的面条碗里比他们多了一个鸡蛋。
还有那位儿女都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到了收麦子的时候,老两口看着满地黄灿灿的麦子,收不回家着急上火。肖玉川招呼了几个年轻人,帮老人三下五除二颗粒归仓。
点点滴滴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让肖玉川渐渐融入任村。再说起刚到村里时的种种,村民们也会坦言相告:当时大家听说来了个村官,还是个女的;家是南方的,听说还去过韩国,听着咋就那么远呢?来我们任村,不过是走走样子,镀层金就走人吧。
任村三年,肖玉川过着无上下班、无周末、无节假日的“三无”生活,并保持着和村民们的零距离接触。时过境迁,任村人再谈起这位女村官,都说:肖玉川不像上面派下来的村官,倒像是村里长大的孩子。